妙筆閣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第334章 擬遺詔
  在劉勝太子監國之后,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多年來操勞于國事,終導致積勞成疾的天子啟,總算是能抽出時間歇養一陣。

  ——包括劉勝,其實也是這么認為的。

  畢竟在劉勝太子監國之后,過去壓在天子啟肩上的政務壓力,幾乎全部轉移到了劉勝的身上。

  原本需要審核、調查、商措、討論,最終得出解決方案并拍板的整個流程,如今只剩下‘是否采納劉勝的建議’這一項需要天子啟耗費精力;

  毫無疑問:這對于如今的天子啟而言,絕對是減輕了絕大部分壓力,也節省了相當一部分的時間精力。

  但天子啟的身體狀況,卻并沒有如朝野內外所預料的那般,隨著政務壓力的減輕而逐漸好轉,甚至都沒有減緩惡化的速度。

  就好比此刻,天子啟再次陷入深度昏迷,大半個長安朝堂班子,便都齊聚于未央宮宣室殿。

  而類似的狀況,在過往這一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到最近這一兩個月,更是已經發展到了每隔十三、四日,就會發生一次的程度······

  “又昏厥不醒?”

  “陛下上次昏厥,似乎還只是半個月之前的事吧?”

  “怎這,又昏了?”

  遠遠跪在靠近門殿、遠離御榻的位置,朝公大臣們不由得暗自思慮起來:天子啟的身體狀況,怎么就惡化的如此迅速?

  御榻之上,天子啟雙目微閉,雙手自然地交疊置于腹前,極為安詳的平躺在榻上。

  若非天子啟的胸膛,隨著那微弱的鼻息而緩慢欺負,只怕殿內眾人心里當即就要犯嘀咕:陛下,還有氣兒沒有?

  怎么看起來,就好像······

  “如何?”

  “皇帝,到底害的什么病?”

  “為何每隔十幾日,便會有如此昏睡不醒?”

  御榻邊沿,竇太后滿目愁容的低著頭,雖看不見眼前的景象,那飽經歲月侵蝕的手掌,卻也顫抖著撫摸在天子啟的頰側。

  聽聞竇太后這輕聲一問,一旁的老太醫卻早已是滿頭大汗,也不知是累的,還是被嚇得。

  “稟太后;”

  “陛下積勞多年,本就體弱,又未從醫者遵囑,以遠酒色。”

  ‘近幾年,更擅自以黨地之參進補。’

  “——那黨參,臣查驗過,確有藥性、確大補,卻乃至陽之物。”

  “陛下本陰虛而陽盛,陰陽不調、脾胃不合,又食此至陽之物大補,更使體內陰陽失衡。”

  “最近三五個月,陛下每餐,只進食不過米粥半碗。”

  “正所謂:人之病疾,生于五谷之地,而五谷之地,正是脾胃。”

  “陛下體內陽極盛、陰極虛,脾胃不開,食難入喉。”

  “若不加以調養,只怕,已是回天乏術了······”

  戰戰兢兢的道出自己的診斷結果,老太醫便顫巍巍舉起手,稍擦去額前冷汗,同時不忘借機偷偷看了眼竇太后的面上神容。

  而在老太醫的身后,大半個太醫令屬衙的太醫們,則都帶著誠惶誠恐的不安面容,目光死死鎖定在了坐在御塌邊沿,仍不舍得在天子啟頰側輕撫著的竇太后。

  天子啟的身體狀況,其實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至少對于朝野內外的重臣而言,‘陛下身子骨不太硬朗’,已經是好幾年前就出現的新聞。

  朝公忠臣,尚且已經在好幾年前,大致得到‘陛下抱恙’的消息,自更別提漢家的另外一位皇帝:當朝竇太后了。

  實際上,早在一年多以前,尚還勉強處于健康狀態的天子啟提出由劉勝‘太子監國’的時候,竇太后就已經知道天子啟的身子骨,恐怕撐不了多長時間了。

  為了滿足天子啟最后的意愿、謀劃,同時也是為了讓天子啟輕松幾年,好多活一陣時日,竇太后才最終答應了天子啟的請求,首肯太子監國。

  若不然?

  嘿!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太后點頭,別說是太子監國了,就連新君即立,都得差著一道合法性手續!

  只要太后扔出一句‘我不認這個新皇帝’,那新君無論再怎么眾望所歸、再怎么是先帝嫡長子、皇太子,又或是拿著先帝的冊立遺詔,也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能明白漢家的太后,在這種重大的政治決策之上,究竟具備怎樣的決定權了。

  ——自太祖劉邦立漢,一直到漢獻帝劉協退位,這東西兩漢凡四百余年,每一位欲行廢立的權臣、賊子,都從來不敢惹怒漢家的太后。

  甚至就連廢立天子的詔書,都是這些權臣、賊子或軟磨硬泡,或威逼利誘從太后手中得來,才最終具備合法性的。

  如歷史上,孝惠皇帝劉盈毫無征兆的英年早逝,朝野內外亂作一團,誰都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的時候,呂太后丟下一句‘皇長子劉恭即位’,孝惠皇帝的庶長子——年僅四歲的前少帝劉恭,就真的成了即皇帝位的新君。

  四年之后,年滿八歲的劉恭受人蠱惑,得知自己的母親是被呂太后‘殺母存子’,便怒氣沖沖找上了呂太后討要說法。

  劉恭說:皇后怎么能殺死我的生母,而把我當作皇后的兒子呢?

  我現今還小,等我長大之后,一定要復仇!

  (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

  于是,堂堂天子之身的少帝劉恭,又因為呂太后一句輕飄飄的‘皇帝瘋掉啦~’,便被幽禁致死于深宮之中。

  劉恭‘因病暴斃’,朝野內外再次懵圈,又是呂太后站出來腦門一拍:常山王劉義這孩子不錯,就讓他做皇帝吧;

  為了方便天下人,得給這孩子改個名諱,就叫劉弘吧。

  這,就是歷史上的后少帝。

  如果呂太后因為其‘開國皇后’的身份,具有過高的特殊性和不可參考性,那我們可以接著往下看。

  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享年僅二十歲,膝下無子,皇帝絕嗣。

  就在這時,權臣霍光站了出來,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說服上官太后,將剛即王位的昌邑王劉賀召入長安典喪。

  同年六月,昌邑王劉賀奉上官太后懿旨,旁支入繼嫡宗,登漢帝位。

  然后?

  呵;

  ——短短二十七天之后,劉賀便被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列出了足足一千一百二十七條罪狀!

  平均算下來,坐上皇位之后的每一天,劉賀都犯下了四十一個隨便單拎一個出來,都堪稱人神共憤的‘大罪’。

  然后,劉賀就結束了自己的漢天子二十七天體驗卡,又被上官太后一道懿旨廢天子位,貶為海昏侯。

  或許有人會問了:上官太后好歹是漢太后,怎么就這么聽霍光一介外臣的話?

  但在知道大名鼎鼎的上官太后,其實要叫霍光一聲‘外祖父’之后,恐怕就沒人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了······

  再往后,自然就是篡奪劉漢,建立新朝的‘穿越者’王莽。

  大多數人只知道王莽篡漢,是從西漢末代皇帝:年僅兩歲的孺子嬰手中,接過了孺子嬰‘禪讓’的皇位。

  但很少有人知道王莽篡漢,其實也是經營、籌謀多年,從漢成帝就開始謀劃,后經漢平帝、漢哀帝兩任天子在位期間的沉淀;

  最終,才在姑姑王政君——王太皇太后的幫助下,得以篡奪劉漢。

  甚至即便是在王莽‘穿越逆襲失敗’,位面之子劉秀橫空出世、匡扶漢室之后的東漢,每有天子廢立之事發生時,漢太后的身影,也從不曾消失在史官筆下的字里行間。

  究其原因,不外乎漢太后自高后呂雉開始,就天然具備的滔天權柄:作為全天下人的共母,乃至皇帝老子的老娘,漢太后,是完全具備廢立天子的權力的。

  也只有太后點頭,廢立天子這樣在后世人看來聳人聽聞的事,才會被認為是‘合法’‘合理’的。

  連廢立天子都可以一言而決,自更別提太子監國這種可能引發朝野動蕩、對外發出‘政權交接正在進行’之信號的孟浪舉動了。

  說白了:從答應天子啟讓劉勝太子監國的那一天開始,竇太后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以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饒是早有心里準備,竇太后一時之間,也還是有些接受不能······

  “怎會······”

  “怎會如此······”

  ···

  “想當年,先帝背疾積重難返,藥石無用,便令太子監國;”

  “有太子盯著朝野內外,先帝卸下了擔子,也終還是松快了幾年。”

  “怎到了皇帝這里,明明也已經卸下了擔子,令太子監國,卻還是······”

  聽著竇太后頗有些木訥的呢喃聲,殿內公卿百官只不約而同的搖頭嘆息著,又紛紛將頭深深低了下去。

  ——這種事兒,本來就不是什么人都能插嘴,甚至都不是能在腦子里尋思的。

  太后發出如此詢問,除了那幾個有責任硬著頭皮作答的太醫令,其他的人,大都是恨不能找個地縫鉆進去,以表明自己‘壓根就不知道陛下抱恙’。

  太后問話了,即便沒表明問的是誰,也終歸需要有人回答;

  好在這一次,那幾位老太醫并沒有再被為難。

  站出來的,是已故南皮侯竇長君的獨子、竇太后的親侄:當朝奉常,南皮侯竇彭祖······

  “值此危難之際,太后,可千萬保重······”

  “陛下之疾,確實是由來已久,且病灶根深蒂固,又長年累月沒能得到修養,才到了如今這般田地。”

  “但凡還有挽救的余地,太醫令也不至于當著滿朝公卿,當著太后、皇后的面,說陛下回天乏術······”

  ···

  “陛下身有疾,昏睡不能醒,朝野內外人心惶惶,太子雖已監國,卻也年幼未冠。”

  “如此關頭,可正是太后······”

  “——呃~~~”

  竇彭祖話音未落,御榻上響起的輕微聲響,便讓整個宣室殿為之一靜!

  待眾人從短暫的驚愕中回過神,紛紛循聲望去,便見面無血色的天子啟,已經在太醫的攙扶下稍坐起了身。

  目光渙散的在殿內掃視一圈,又在御榻邊沿看了看,天子啟的目光,終還是落在了坐在榻沿的母親:竇太后身上。

  “兒,都聽到了······”

  “就算沒聽到,自己的身子骨,兒自己也心里有數······”

  極其無力,使得聽力敏銳如竇太后,都下意識要俯下身才能聽到的微弱語調,只引得殿內眾人心下微微一緊。

  便見天子啟稍嘗試過后,終還是任命般跌躺回榻上。

  待竇太后也長吁短嘆的站起身,在天子啟的頭側蹲下身,天子啟那沙啞、微弱的聲線,才借一旁郎官的朗聲轉述,而傳到殿內每個人的耳中。

  “人食五谷雜糧,則必逢生老病死,此天之道,無可避也。”

  “今朕病重臥榻,臨將大行,恰太后又諸公皆在,欲以身后之事相托。”

  “著:丞相擬詔,太后親聞,御史大夫又公卿為證······”

  ···

  “朕眇眇之身,以臨此天下元元,凡今雖只九載余,卻更覺恍如隔世。”

  “功致高,莫過于太祖高皇帝,德至高,莫過于太宗孝文皇帝。”

  “朕于國無功,釀吳楚七國之兵禍,險使宗廟顛覆、社稷敗亂;”

  “朕德行淺薄,屢逢忠良身死非命而不能阻,假先帝遺德而臨天下元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今有太子者,曰:勝,允文允武,得天下萬民之愛戴、朝公百官之擁助,朕竊觀之,可承宗廟。”

  “乃詔:皇太子勝即天子位,暫不涉政;”

  “朕常聞:男子年二十而冠,然吾漢家民男十七而傅,此古今之法所以各有異同也。”

  “故太子即位,歲不及二十者,政令皆出東宮長樂。”

  “待年二十,由朝堂公卿共請長樂,行冠禮以成人,冊椒房而大婚,得長樂之允,可臨朝理政······”

  ···

  “拜:太子太傅中尉建陵侯衛綰為左丞相,掌禁中宿衛;”

  “凡長安南、北,又細柳、棘門、霸上諸軍,非天子詔、太后詔、符、印四者齊備不得調動。”

  “朕崩,入葬陽陵,勿舉國喪;”

  “民泣三日,吏哀七日,宗人旬半而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