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洪武興明 > 第218章 李文忠遇襲
  陳友定需要這筆寶藏壯大實力,不被朱元璋吞并。

  后村上天皇同樣需要這筆寶藏,贏得跟北朝的對抗,兩邊一拍即合,便立即聯手尋找碑文。

  后村上天皇派出的是偽裝成華夏人的韓子琪,陳友定這邊派出的便是趙普勝。

  只是陳友定和彭瑩玉的關系很復雜,趙普勝也不是為陳友定效力,而是為了師父彭瑩玉。

  兩股勢力合伙,歷經重重險阻,終于獲得了全部碑文。

  可誰也沒想到,寶藏竟然被沉在海底,雖說不是深海,但以古代的打撈水平來說,當真是不容易。

  兩邊齊心協力撈了快一年,也只搞出部分財物,很多貴重物品還沒撈著。

  這也是鄧愈派人去沿海打探,為何看到福建船只來回穿梭海上,每次回來,卻都蓋的嚴嚴實實。

  陳友定清楚時間不多,在寶藏全部撈起前,開始收縮兵力,盡量不去招惹朱元璋。

  誰能想到,朱元璋竟派出使者招降。

  這下子,他知道終于躲不過了,干脆跟后村上天皇挑明,要么出兵協助他抵抗,要么等朱元璋打下福建后,人財兩空。

  后村上天皇本來就在跟北朝對抗中,漸漸處于下風,歷史上再過三十多年,就會被北朝徹底打敗,要是錯失這次良機,只怕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于是,后村上也豁出去了,一邊拿出神器忽悠北邊,一邊偷偷派出心腹大將菊池武光,領兵直奔福建。

  菊池武光是南朝赫赫有名的大將,被譽為能與“楠木正成”并稱為龍虎雙雄的名將。

  這一點,從他傳奇的經歷上就能看出。

  菊池武光本是家族旁脈,按道理根本無法繼承家業。

  結果他哥哥菊池武士由于性格柔弱,缺乏統領一族的能力,被北朝軍隊擊敗,使得九州的南朝勢力被逐步壓制。

  看到家族前景暗淡,菊池一族終于決定放棄原有的家族繼承規則,改為從“有用之才”中挑選下一代家督。

  菊池武光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推上了前臺,他這一出馬,立刻不同凡響,讓衰敗的家族煥發出勃然生機。

  1343年,菊池武光在田口城之戰中,擊敗北朝兩位大將,被認為是菊池一族中的頂尖人物。

  1344年,菊池武光開始擔任輔政,并于次年春率軍進攻合志幸隆,奪回了哥哥丟失的菊池氏本城--深川城。

  緊接著,在族人熱切支持下,他以庶子身份繼承了菊池氏衣缽,正式成為新的家督。

  他哥哥作為原家督,只能出家為僧,在弟弟耀眼的光芒下,黯然藏入陰影中。

  當然,要說菊池武光最牛逼的戰績,還是發生在1359年的大保原合戰。

  這一戰,菊池武光以四萬兵力,迎擊北朝十六萬大軍。

  菊池武光身先士卒,披上為此戰特制的鋼鎧,親自率軍進行沖鋒,北朝軍則以大量弓箭來阻擋南軍的進攻。

  在決定勝負的最激烈戰斗中,菊池武光鎧甲插滿利箭,戰馬被射成刺猬,倒地身死!

  但他毫不猶豫,立即換馬再戰,據說前后一共換馬多達數次!

  菊池武光越戰越勇,一連發動十七次突擊,連頭盔都被打落,腦袋也被敵軍用太刀砍傷兩處。

  但他悍不畏死,兇猛向前,竟在亂軍之中親手斬殺了北朝大將少貳武藤新左衛門。

  接著,菊池武光又指揮南軍,對北軍本陣展開猛烈圍攻。

  兇殘的戰斗,從凌晨一直打到到半夜,兩軍將士無論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飽受摧殘。

  北軍主將少貳賴尚,終于再也撐不住了,只能率領殘軍,趁著夜色拼死逃出。

  這一戰,讓菊池武光在整個倭國都聲名大噪,極大震懾了北朝幕府。

  一直到今天,在日本還留下他的許多傳說。

  比如,據說在經過山隈原附近的沼川時,菊池武光曾在河水中清洗太刀上的血污,自此之后,沼川就被更名為太刀洗川。

  這一帶則被稱做太刀洗町,町內的菊池公園中,還建有菊池武光的銅像,并有“九州第一銅像”之稱。

  這么一個狠人,顯然不好對付!

  李文忠先開始還搞不清倭軍意圖,待見到倭國戰船橫沖直闖,將吳軍搜集的漁船盡數擊沉。

  李文忠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壞事了,雖然他并不清楚倭國為何要這么干,但這卻不妨礙李文忠作出正確的軍事決斷。

  李文忠邊打邊退,果斷指揮部屬撤往附近的大頂山。

  與此同時,陳友定一直緊緊咬在身后,而倭軍已如潮水般下船,兇猛涌向這邊。

  這一時期倭軍使用的鎧甲,可以說五花八門。

  倭國經歷早前蒙古入侵后,已經逐漸減少華而不實的大凱,開始大量使用胴丸、腹卷。

  相比大鎧來說,胴丸、腹卷上半身部分的重量減少,同時身體其他部分的防護卻比之前有所提升,防護走向更合理化,例如面具、喉甲、手甲及護腿甲等鎧甲也開始出現。

  士兵和一線武士為了靈活方便,使用的鎧甲走輕巧化路線,而高級武土的鎧甲強調防護,一邊繼續重裝化,一邊走向華麗,甚至連縫接鐵片的絲線,也多配以不同顏色裝點。

  另一方面,倭國由于長期戰亂,無法穩定牧場經營,馬匹數量難以得到保證,而南北朝交戰地點又多為山地,騎兵無法展開,這促使倭軍形成,以集團步兵戰為主的作戰方式。

  尤其是地形崎嶇的南朝,更是以步兵見長。

  倭軍另一大特色,就是喜歡大量使用“指物旗”。

  所謂“指物旗”,其實就是一面小旗子,上面涂有顏色和圖案,用來區分敵我,標識部隊歸屬,使用時插在士兵背后,看起來高大威猛,又好辨認。

  據說“指物旗”起源于華夏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動蕩的小國最先開始使用,以免在頻繁的內戰中,打到敵友不分。

  但華夏軍隊使用的數量很少,通常十個人左右,才會有一面,也有完全不用的,只用旗手即可。

  倭軍卻是完全不同,所有士兵都必須插上“指物旗”。

  如此一來,倭軍身高的問題被完美掩蓋,再加上旗幟眾多,給人一種盛氣凌人,威風八面的強大氣勢。

  尤其這些都是參加過南北戰爭的倭軍精銳,一出手就是殺氣騰騰!

  只見倭軍旗幟鋪天蓋地,長槍如林,武士刀泛著點點寒光,勢如潮水般的洶涌沖向吳軍。

  李文忠一見對方氣勢,頓時急促大喊道:

  “全體上山!列陣防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