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洪武興明 > 第217章 碑文由來
  陳友定見到倭船奔襲而來,頓時猶如打了雞血,開始揮軍反攻李文忠。

  李文忠心知不妙,只能一邊收縮兵力,一邊觀察倭軍動向。

  陳友定的兒子陳宗海披甲執矛,站在一旁,頗有不滿道:

  “這些倭人搞到現在才來,差點誤了大事!”

  陳友定卻不以為意,淡然說道:

  “后村上天皇也是不易,他自己還要應付北朝大軍壓力,能抽出這些人馬及時趕到,已是莫大的本事!”

  陳宗海想了想,有些納悶的說道:

  “一個倭國,為何能有兩個天皇,到底誰是真的?”

  陳友定見李文忠開始步步后退,便安心說道:

  “兩個都是真的……”

  原來,倭國自確立天皇制以來,一直遵循“父死子繼”的原則。

  本來這套方案也挺穩定,結果到了13世紀末,后嵯峨天皇在位時,情況卻發生意外變化。

  后嵯峨天皇雖然遵循古訓,將皇位讓給長子,但他其實更溺愛寵妾所生的幼子,很希望能讓幼子也過把天皇癮。

  為此,荒唐的后嵯峨天皇在1259年迫使長子退位,隨后便把幼子扶上皇位,是為龜山天皇。

  但是,對于幼子退位后應該由誰來繼位,后嵯峨天皇尚未來得及做出指示,便一命嗚呼。

  接下來,一直被壓抑的沖突,就徹底爆發了。

  長子認為,弟弟死后,應該由自己兒子繼承皇位,而弟弟二話不說,直接立了自己兒子當接班人,由此拉開了倭國近一百五十年的內亂。

  幕府手握大權,很快參與其中,經過一系列政變殺伐后,成功讓倭國分裂成南北兩個朝廷,分別由長子和幼子的后代執掌。

  長子的南朝領土更大,經濟卻很貧瘠,實力反而較弱。

  幼子的北朝雖然地盤較小,卻有強大的足利幕府支持,軍容鼎盛,雙方相持多年,始終不分勝負。

  這才形成一個倭國,兩個真天皇的奇葩現象。

  陳宗海聽得頭都大了,沒想到這事竟如此離奇復雜,他想了半天,忍不住問道:

  “倭國南北朝對戰,不是消停有一段時間了嗎?雙方坐下來談判,后村上天皇又手握三神器,有正統優勢,還怕統一不了倭國?”

  三神器,指的是“天叢云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當初被南朝天皇帶走。

  據說是天孫降臨時,天照大神授予瓊瓊杵尊,并由日本天皇代代繼承的寶物。

  兩千年來,三神器一直被當作日本皇室的信物,為民眾所膜拜,誰得到它們,誰就是天授正統。

  只是三神器實物直到現代,也從未公開展示過,甚至連照片都沒有,至于網上流傳的都是仿造物,以至于連日本自己的學者都懷疑,三神器是否真的存在?

  陳友定聽了兒子的話,搖頭說道:

  “事情沒那么簡單,南朝后村上天皇雖然有正統優勢,但支持北朝的足利幕府實力強勁。

  后村上天皇這次能抽調兵馬過來,還是拿出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鏡,作為談判籌碼,暫時迷惑了北朝那邊。”

  八咫鏡是三神器中最神秘的!

  據說,當初天照大神把它交給天孫時曾說:

  “視此寶鏡,當猶視吾,可與同床共殿,以為齋鏡。”

  此后,八咫鏡一直被當作天照大神的神靈,裝在一個黃金制作的橢圓形容器里,任何人都不得輕易打開這個容器,即便天皇也不行。

  有傳說,第63代天皇冷泉剛剛打開箱上的鎖扣,還沒打開箱蓋,突然間一股白煙冒出,嚇得他趕緊又蓋上了箱子。

  第84代天皇順德,也想一睹神器真容,當他剛剛走進木箱時,就聽到里面似乎有奇怪的動靜,嚇得趕緊退了出來。

  這些傳說神乎其神,在后世人看來,卻多半是日本皇室故意放出的謠言,以迷惑當時的百姓。

  至少這一招,在古代還是很有用的。

  后村上天皇這次能出兵,還鉆了北朝的空子。

  1367年,對于強大的倭國北朝來說,是極其不幸的一年,重臣“斯波高經”暴斃,關東管領“足利基氏”病亡,就連二代幕府將軍——“足利義詮”也相繼病死。

  新上任的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年僅十歲,還要靠人輔政,這讓南朝看到了機會。

  后村上天皇費盡心機,三神器可是他老子打死都不愿意拿出來的,他不但拿出來忽悠北朝,還孤注一擲的答應陳友定請求,向福建派出了軍隊。

  這是因為他跟陳友定有一個密謀,一旦成功,就能一舉改變南朝的弱勢。

  后村上是個有野心的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他效仿的是古代倭國一代明君“村上天皇”,在前面加一個“后”字,足見其志向。

  在他看來,與其溫水煮青蛙,在跟北朝的較量中,慢慢處于下風,還不如放手一搏,贏了便是滿盤通吃。

  陳宗海恍然大悟,說道:

  “這老家伙也是狡猾,不見兔子不撒鷹。若不是我們尋齊了碑文,找到前宋留下的寶藏,只怕他也不會這么痛快派兵過來!”

  陳友定聞言卻是有些惋惜的說道:

  “只可惜前宋竟然將寶藏藏在海底,打撈十分困難,現在也沒弄出多少。彭瑩玉那老不死,又總是不肯配合,不愿出說打撈寶藏的秘密,不然我們現在早就兵強馬壯了!”

  前宋寶藏,說得是宋朝末代皇帝趙昰留下的遺產。

  在《南澳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公元1276年5月,趙昰在福州稱帝,人稱宋端宗。

  但宋朝已是茍延殘喘,根本打不過強大的元朝,因此,他很快便失去了福州,這個在大陸上最后的立足之地。

  無奈之下,宋端宗只能帶領殘兵,逃亡到南澳島,并在此定居了下來。

  南澳島位于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交界海面上,也是南海和東海的交界處,由23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構成。

  這座島嶼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地位,有著“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

  就算如此,元朝也不打算放過宋端宗等余孽,一直追殺到了南澳島。

  當藏身地點暴露后,宋端宗決定繼續逃亡,但這時出現了一個重大問題。

  他還帶著宋代遺留的大量財富,據說里面包含皇家用品,軍械設計,甚至還有失傳已久的神臂弓制造圖。

  這些東西若是全部帶走,必然拖累行動。

  于是,宋端宗決定在離開之前,將一部分財富藏在南澳島附近,希望等這場風波平息之后,再找機會取走。

  為了防止到時候連自己都找不到這些寶藏,他在南澳島石壁上刻下了暗號文字。

  然而,這最終成為宋端宗的黃粱一夢。

  不久之后,元兵便火速追來,將他逼入絕境。

  絕望之下,宋端宗投海自盡,而他藏匿的寶藏,卻自此成為千古之謎。

  因為南澳島石壁上,刻下的只是殘缺文字,后人無法知道全文大意,自然也破解不了。

  直到十幾年前,彭瑩玉因為廣收門徒,無意中獲得一個消息,那就是南澳島石壁上殘缺的部分,其實就是宋代行宮中,石碑上刻畫的文字。

  宋端宗自然知道這些碑文,可要是其他來找,就必須先湊齊那些碑文,再到南澳島上,跟石壁進行對照,才能最終得出寶藏下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