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好男兒留什么辮 > 第156章制度改革
  海南雖然是中原種植水稻的起源地之一,由于氣候的因素瓊州的水稻差不多能一歲三熟,但糧食問題始終困擾著瓊州地方,這里面誠然有瓊州地方土地貧瘠和沿海臺風影響的緣故,更主要的是瓊州這二十萬人口中,黎人占了一半,有明以來,為安撫地方,朝廷不對少民收稅,以至于大量土地荒蕪,胡騎南渡后,明軍和清軍在瓊州反復爭奪,長年的戰亂,進一步摧毀了瓊州的農業基礎。

  “瓊州禾雖三熟,而秔稌往往不給”、“北船不到米如珠”這就是瓊州目前糧食匱乏的真實寫照。

  明《正德瓊臺志》曾記載“吾土膏腴,而米谷公私俱不足用,歲調雷化等州兵車糧,泛海給瓊。”

  提督府長史趙安民在看到各縣府庫送來的田畝黃冊后,便向馬仲英建言,瓊州雖然多山,然而水網密布,又地處天南,水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又盛產番薯,本是天然的糧倉。

  自吳三桂起事以來,瓊州雖然也有戰亂,但相對于廣西后湖廣等地還是比較安定的,自清軍攻入廣西后,就有不少百姓選擇退往瓊州躲避戰火,但是這些人因為沒有戶籍,成為所謂的黑戶,故上島之后只得投身當地的地主豪強,成為他們的佃戶,而地主豪強是不需要繳納賦稅的,所以瓊州的糧食產量一直保持著很低的水平。

  如今瓊州軍最應該做的就是重新劃分土地,制定稅收比例,讓那些黑戶和瓊州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那樣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實瓊州的人口。

  對于趙安民的建議,李興自是無有不從,當即命趙安民和牛天宿二人辦理此事。

  只不過,瓊州并不同于其他州府,地方上的士紳、官僚親屬、宗族以及黎人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上下欺瞞,這才是瓊州稅收極度匱乏的原因。

  再者這個時代通信手段落后,并不是趙安民一條政令,就可以解決地方士紳隱藏人口、侵吞土地的問題。

  士紳不納糧,生員不交稅,這不光是瓊州一府的問題,而是天下各府縣的積病,也是歷代皇朝的積病。

  明朝之所以滅亡,究其原因就是不能從士紳階層身上收到足夠的稅收,以至于財政破產,不得不不斷加賦,從而使更多的百姓因為納不上稅,成為流民,李自成,張獻忠,剿之不盡,殺之不絕,究其原因,就是民無衣食可養。

  所謂馬上平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治理天下最終還是要靠讀書人,而自古以來,寒門學子能出人頭地者萬不足一,而那些號稱詩書傳家的士紳階層卻掌握著大量的資源,故爾能考中功名者,大多都是他們的子弟。

  故此這些士紳階層一直強調一點,就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掌控地方的正是那些手中掌握著生產資料的士紳階層,于是就有了皇權不及鄉里的傳統。

  自宋朝開始,基本上除朝廷直屬的特殊區域以外,官府對于鄉間的治理權都是下放給當地士紳和宗族勢力的,而代替士紳對當地進行管理的便是他們選拔出來的保長和甲長。

  這些人幾乎都是這些士紳和宗族勢力的旁支子弟,也就是他們利益的代言人。

  瓊州軍想立足瓊州,甚至將權利直達鄉村,那必然會和地方上的士紳階層以及宗族勢力產生沖突。

  當然馬仲英也可以效仿歷代王朝那樣,利用官職和權利以及各種優待政策,來籠絡這些地方上實際上的掌控者,讓這些人為瓊州軍所用,

  畢竟強如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在籠絡了浙江和南直隸的士紳階層后,才得到了劉伯溫、宋廉等士紳代表的支持,東虜入關后,也是迅速籠絡住了山東的孔家,然后開設恩科,從而使大半個中國幾乎是傳檄而定。

  若是放在別的府縣,馬仲英還要考慮士紳階層的感受,防止因為強行剝奪他們的利益,引起其他府縣士紳階層的恐慌,從而把士紳階層徹底推向滿清。

  但是這里是瓊州,是四面環海的海島,馬仲英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地推行他的政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打土豪、分田地,將生產資料進行重新分配,從而盡可能地獲得人口和資源。

  所以趙安民在反復思量后,還是決定采用先禮后兵的原則,先安置從云南帶過來的三萬余百姓,左右瓊山和澄邁兩縣地廣人稀,有大量無主的土地,莫說三萬人就是再加一倍,也能全部安置下來。

  根據瓊山和澄邁兩縣田畝黃冊顯示,這兩縣有土地八千余頃,也就是八十余萬畝,而瓊山和澄邁兩縣的人口只有兩萬出頭,按每人十畝計算,減去士紳手中的土地,僅僅是這兩縣就能容納五萬人。

  三戶為一組、三百戶為一村、一千二百戶為一鄉,趙安民沒有按明制以坊為單位,而是采用了自古以來的鄉村制,將這三萬云南百姓分別安置,然后再根據每戶的人數劃分土地,調撥糧食、種子以及相應的生產工具,并向百姓承諾,瓊州軍既然是大明的軍隊,那稅制就按大明的稅制執行,也就是三十稅一的標準,但考慮是戰時,故將比例暫調為十五稅一,并取消清廷的一切苛捐雜稅。

  根據馬仲英的意思,每組設組長一名,每村設村長一名再配一名書辦,組長和村長由本村百姓自己推選,鄉長則由提督府直接委任。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由新成立的組、村、鄉取代曾經的地方保甲制度,也就是為了徹底消除士紳階層對地方的控制。

  此消息一出,瓊山和澄邁兩縣百姓坐不住了,因為清廷的稅收比例乃是十稅一,還有火耗、丁稅以及平余和草船稅,故百姓真正產出所得,只有收入的三成左右,在這戰爭年代,甚至都不到兩成,以至于瓊州百姓不得不用薯芋和番薯度日。

  但是長期以番薯為主食,會引起腹痛和過敏反應,現在原瓊山和澄邁縣聽到瓊州軍的稅制僅僅是二十稅一,頓時人人嘩然,很多人都主動跑到正在入瓊百姓劃分土地的書辦處打聽消息,想知道這種改革方案,會不會在瓊州推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