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備前宰相 > 第二十五章 忠家帶來的蝦夷消息(下)
  既然番薯在蝦夷種植的經濟性比不上土豆,還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秀家索性便將蝦夷從番薯的種植地域名單中劃出。

  至于番薯依舊可以在伊予小范圍種植,畢竟伊予西北部有很多山地,那里氣候相對蝦夷暖和很多,又因為山地的緣故不太好種水道,去種番薯正合適。

  當然這些和宇喜多忠家說不合適,他已經從蝦夷總督任上卸任了,要會贊岐去養老去了。

  從法理上來說他今后和秀家也沒有多少瓜葛了,但是既然伊予可以種番薯,贊岐一定也可以,而且番薯需要的水較少,正好適合贊岐這種常年缺水的地方。

  (關于贊岐作為四國唯一的大平原,為什么會缺水,為什么產糧量上不來,前面已經從地理的角度解釋過了。

  總結來說就是贊岐山脈抬高,阻隔了太平洋暖流北上凝結成水汽,與之相對應的是阿波一直是魚米之鄉。)

  想到這里的秀家主動向宇喜多忠家拋去了橄欖枝說道:“叔父,我始終認為番薯的產量高,易種植、不需要大量水等特點,是上天賜與我們的福祉,這也是我為什么想要將它和土豆一起在蝦夷大規模擴種的原因。

  只是蝦夷那個地方氣候寒冷,一年只能一種,在經濟性上確實比不得土豆,但我始終認為這是因為蝦夷氣候的問題。

  若是可以在南方種植番薯,以其一年兩熟的特性,必然能帶來極大的產糧增幅,解決百姓們的溫飽問題。

  不瞞叔父說,我在岡山也有種植番薯,完全可以做到1年兩熟,我相信贊岐也一樣可以。

  而且贊岐缺水,往年都是通過挖水塘的方式積攢雨水,以供來年春耕夏作及百姓生活所用,但是這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啊。

  根本問題是有一種耐旱作物可以被應用在贊岐的土地上,我覺得番薯就是一個很適合贊岐的東西。

  若是它來的早一些我必然會在贊岐推廣,但是眼下贊岐是兄長的領國,我沒有干涉的權利。

  叔父在蝦夷負責的就是番薯的種植,您應該已經看出了他的潛力,而且你熟悉番薯的種植方式,有沒有想法想要將其運到贊岐去試種呢?”

  番薯的畝產相較于的稻米肯定是高的,在雜交水稻出現之前,水稻一季的畝產只有4/500斤,高產等到700斤。

  一般情況下,土豆每季的畝產量為2000到5000斤,而一般情況下春季種植的紅薯畝產量在7000斤左右,夏季種植紅薯產量在5000斤左右。

  三者相比相比之下簡直是云泥之別,種植番薯畝產萬斤并不是胡謅的,贊岐若是全國種植番薯,知行百萬都是有可能的。

  作為贊岐國主的父親,宇喜多忠家此前在蝦夷替秀家種番薯和土豆,自然清楚番薯和土豆的優劣。

  此次利用職務之便,從蝦夷南下的時候確實包了一些私心運了一些土豆和番薯南下,打算在贊岐種植。

  眼下被秀家直接說開,他索性向秀家坦誠道“不瞞殿下,在下在從蝦夷南下的時候,確實帶了一石土豆和番薯打算去贊岐種植,希望殿下不要介意。”

  忠家的態度很誠懇,畢竟這兩種作物和棉花一樣,是秀家要求嚴格保密的,但是卻被他偷偷帶了一點回去。

  秀家對于宇喜多忠家自說自話的舉動有些不悅,但是這是看著自己親叔叔啊!血濃于水啊!

  而且替自己去苦寒的蝦夷管理了這么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人家都把話說道這個份上了,坦誠布公了,秀家還能說“不行,我不許你帶回去,給我放回去嗎?”

  那也鬧得太難看了!

  當宇喜多忠家坦誠的那一刻,秀家其實就只有一種回答了。

  事實上在座的兩個都是聰明人,忠家完全是借驢下坡坦誠番薯和土豆的事兒,這樣以后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這兩種作物會在贊岐發展。

  但是在得到秀家不介意的表示之后,他旋即又表示“我個人更傾向于種植土豆,畢竟他沒有番薯這么多毛病,我帶番薯回去不過是留個備選罷了。”

  那個意思很明確了,還是打心底里不信任番薯。

  因此秀家勸說道“番薯在種植的之后的善后工作確實很費事費力,但是只要能一年兩季,其產出十倍之水稻,贊岐自此便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了。

  而且土豆雖好,但是極度噬水,在種植的時候需要澆大量的水,生長快的時候更是兩天左右澆一次水,贊岐本就缺水何必又養一個‘水稻’呢?”

  “土豆雖然需水,但是產量確實比水稻高啊.”宇喜多忠家不滿意秀家的比喻,但是他也明白土豆在對于缺水的贊岐來說確實不是最優解。

  “我明白了。”似乎是下定了決心,宇喜多忠家說道“麻煩就麻煩一點吧,我回去之后便與詮家商議這事兒。”

  秀家發誓真的沒有坑忠家、詮家父子,番薯確實是最適合贊岐的糧食作物了。

  但是剛剛秀家與忠家的那番對話讓整個氣氛有些尷尬,特別是忠家主動承認將秀家要求保密的土豆和番薯帶回贊岐,秀家主動岔開話題聊到了別的事情上。

  “剛剛聽聞叔父說鴻之舞礦已經可以年產金7千多兩,銀2萬多兩,銅3萬匆,折錢近10萬貫了是嗎?”

  宇喜多忠家不愧和直家是一母同胞生出來的,一聊到金子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北見的變化。

  前面宇喜多忠家變已經說過,短短兩年,北見便已經有萬余人前去淘金,現在補充之下才知道在當地已經形成了7、8座城町,每座城町千余人。

  其中圍繞鴻之舞礦東西建立的紋別和遠輕町最大,其次還有最早的碼頭城紋別、富美等城,這些城都是圍著鴻之舞淘金產生的。

  宇喜多忠家明確的表示北見那個地方一年有6個月是積雪,只有4個月適合種植,這么短的時間水道肯定種不了,在土豆傳到蝦夷之前那邊幾乎沒有農業耕種的可能。

  可是土豆傳到那邊之后,他特意讓人帶了部分去距離鴻之舞最近的遠輕去試著種植,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一季。

  宇喜多忠家也表示,北見最適合番薯的種植,反正都是一年一季,番薯的產量可比土豆還要高。

  但是秀家卻是知道的,番薯畢竟是溫帶植物,種在日高、膽振這些直面太平洋暖流的地方還好,讓北見去種番薯?你何曾見過西伯利亞種番薯的?

  宇喜多忠家也表示,現在北見淘金的人越來越多,導致石狩這邊拓荒進度大幅減緩,而且北見不能糧食自給自足,想要讓秀家在北見大規模擴種土豆。

  對于這些合理的要求秀家都一一記下,表示會告知接下來的蝦夷總督。

  聊完了舊有領的拓展情況,秀忠又主動向秀家報告蝦夷這兩年開坑拓展的情況。

  總之一句話,由于秀家叫停了從朝鮮轉運人口的事兒,導致蝦夷開拓的進度大幅放緩。

  再加上這兩年石狩南部及日高地區的許多水道被治理,沼澤被排干,以及原本的森林被開拓,現如今日高、膽振兩國及石狩南部部分已經是當下人口可以掌控的極限。

  宇喜多忠家再的這兩年就干兩個事,其一是向日高東南部逐漸開拓,這也是將對容易的。

  因為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日高東南部被山巒分割為一塊塊一面臨海三面夾山的盆底,完全可以以前一塊盆底為跳板,不斷蛙跳向里面拓展。

  這些盆底中是有原住民的,不過也因為盆底的原因,部落并不是很大,在殖民廳官員武力和懷柔手段并用的情況下進展神速。

  特別是今年,一連占據了鹿鄉、東別、三石、鳧舞、熊谷、絵笛等多塊盆底。

  這些盆底在后世可是日本北海道最大的牧場聚集地,這里產的牛奶甚至供給整個日本東北地區。

  宇喜多忠家信誓旦旦的說,這里的每個盆地都有最起碼一條小溪穿過,如果稍加整備開拓荒地必然又是一片魚米之鄉。

  但是秀家更關心的卻是石狩的開拓情況,根據宇喜多忠家所言,札幌地區及石狩東北部的開拓情況并不理想。

  這里是蝦夷最主要的平原,能在這里生存的都是大部落,沒有一個部落低于萬人的,依照部落民全民皆兵的傳統,隨隨便便就是幾千的動員兵,這與日本的軍勢動員力比不了。

  關鍵人家還悍不畏死,想要依靠無力掌握石狩,必須要依靠本土的支援,對石狩發動攻侵才行。

  現在宇喜多忠家在盡力的維護與那邊的和平,但是也催促秀家盡快決斷,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兩邊貿易越來越深入,蝦夷總督府對石狩土著的文明優勢會逐漸減弱。

  就以當下來說,石狩已經有部分部落使用鐵質兵器了,這些兵器都是往年與奉行所或總督府貿易來的。

  派兵前往蝦夷,這事兒在5年內是不可能了,關東豐臣家沒這個能力,自己的關東還沒搞定呢,哪里有余力去管蝦夷的事兒。

  既然石狩的拓展陷入僵局,也只能將此事暫緩了,等關東的這邊穩定下來了,組織一只2萬人的軍勢北渡蝦夷,加上蝦夷本地的軍勢發動攻勢,此事也就了了。

  蝦夷的事兒聊得差不多了,秀家在此向宇喜多忠家表示了感謝,并從內帑中拿出100兩的金判交給宇喜多忠家,作為自己對他的感謝。

  秀家很清楚,宇喜多忠家身為蝦夷總督,鴻之舞淘出的金砂肯定沒少帶回來,畢竟他連番薯、土豆都私自帶回來了,帶點金砂不是更方便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