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一十一章:大都督府重現世間
  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在頒布這道“改革軍制”的旨意之前,沒有對外透露出絲毫的風聲,就連內閣眾顧問也不知情。

  只有他引以為心腹的夏原吉、于彥昭、蹇義、劉璟等六部九卿十一名文官大臣,以及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歷城公盛延一、淇國公丘福、成侯朱能、新城侯張輔、寧陽侯陳懋等七位勛貴重臣知曉詳情。

  因此,太子朱瞻域手中的圣旨還沒有宣讀完畢,奉天殿上的絕大多數官員心中就已經掀起了滔天巨浪。

  圣旨說的非常清楚,為了鞏固邊防、守境安民,設置九個都督府節制天下衛所兵馬!

  這里面有兩個極其關鍵的字眼,一個是“都督府”,另一個是“天下衛所”。

  在“稱吳王建制”之前,朱元璋曾設立“大都督府”來“節制中外諸軍事”,到吳元年更定官制時,他卻取消了大都督一職,改為左右都督兩位最高長官共掌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的同時,順勢改革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右、前、后五個都督府,分領在京除親軍指揮使司外的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衛所。

  五個都督府合稱五軍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之下,設有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各一名共掌職權。

  就這樣,都督府從最初的一個變成了五個,都督的人數增加到二十個,原先“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的權力被進一步分割成了二十小份。

  許多官員在想,乾熙皇帝設置九個都督府來節制“天下衛所”,等于是把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轉移給了九處都督府,那五軍都督府會不會被裁撤?

  五軍都督府由太祖高皇帝所立,乃是祖制,乾熙皇帝下的這道旨意顯然有更改祖制之嫌疑。

  太上皇得知這一消息后,會不會大發雷霆之怒?

  就在大多數朝臣滿懷心思的同時,太子朱瞻域把手中的圣旨交給了左右兩邊的年輕宦官。

  兩名宦官將圣旨徐徐展開,朱瞻域左手負于后腰,右手輕按著面前的詔書,繼續高聲宣讀道:

  “各都督府皆設從一品軍參總督、軍政總督各一名,共同掌管本部軍事。”

  “下轄參謀司、撫宣司、軍械司、軍需司、練兵司、軍法司等司,每司各設一名正二品司指揮使執掌本司事務。”

  “原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合并為大都督府,下設軍參部、軍政部、軍械部、軍需部、軍法部、撫宣部等六部,以及軍情司、軍勛司、練兵司、征兵司、軍事都察司、軍事懸鏡司等六司。”

  “設正一品左都督一名,掌管軍參部。設正一品右都督一名,掌管軍政部。其余四部各設從一品都督一名掌管本部事務,六司各設正二品司指揮使一名執掌本司事務。”

  “軍情司掌情報消息,軍勛司掌核驗軍功之事,練兵、征兵司分掌練兵、征兵之事,軍事都察司掌諸軍監察之事,軍事懸鏡司掌諸軍檢察、復核軍法處置及軍事終審之事。欽此。”

  “臣等領旨!”

  隨著太子朱瞻域的一聲“欽此”收尾,奉天殿上的全體武官勛臣齊齊躬身作揖行禮道。

  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于彥昭等六部九卿文官大臣也紛紛行禮高呼“遵旨”。

  其余文官見大局已定,也不得不緊隨其后躬身行禮高呼“遵旨”。

  除了事先知情的個別武官之外,其余武官皆被這一道圣旨給撥弄的心神激蕩不已!

  他們卯足了勁,大聲高呼著“遵旨”之聲,似乎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朱高煦旨意的擁護之情。

  在這些武官們看來,九個都督府的設立,以及大都督府的重現,皆表明了乾熙皇帝對武事的重視。

  尤其是大都督府下設六部,每部皆有一名都督,而這些都督的品級,最低也是從一品。

  九個都督府的總督也是從一品,都府下轄各司指揮使是正二品,恰好與六部尚書平級。

  這無疑表明武將的地位要高于文臣。

  然而,在多數文官眼中,大都督府的重現,表示著他們的乾熙皇帝恐怕是要再起刀兵了。

  此前,大明存在著以職權劃分的總督,主要有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兩種。

  永樂遷都前期,在遼東等地還未大面積推廣種植冬薯、甘薯等農作物之前,京城的糧食主要由地方提供,大多需要走水路運輸。

  而這種以水路方式的運輸,被稱為漕運。

  除了運糧之外,從南方各地征收的賦稅,也大多需要從水路運輸。

  漕運總督專門負責漕運,河道總督負責京杭大運河、永定河、黃河的治理。

  當時在朱高煦的建議之下,朱棣分別設立了南河總督與東河總督。

  其中南河總督負責江南水系,東河總督負責山東、河南水系。

  換言之,朱高煦現在設立九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設兩名總督共掌軍事,也是有先例可循。

  “剛才太子宣讀朕的旨意,諸位臣工可有人沒聽清楚?”

  朱高煦用冰冷的目光掃視著文官班序,不帶感情的問道。

  眾文官皆沉默。

  朱高煦于是撫須道:“魏國公、曹國公、歷城公、淇國公、成侯、新城侯、寧陽侯聽旨。”

  徐輝祖等七人躬身出列。

  “朕命爾等依照京營新軍制,從各省都司衛所及天下郡縣,依募兵之制,選拔精銳骨干,組建三十六軍,每個都督府下轄四軍兵力。”

  朱高煦下令道。

  所謂的“京營新軍制”,即以募兵制為核心,按軍、營、曲、屯、哨、隊、什的編制來建立的軍隊。

  五人一伍,二伍一什,三什一隊,三隊一哨,四哨一屯,三屯一曲,四至六個曲組成一個營,三個以上的營組成一軍。

  一哨額外配有一個騎兵什、一個火炮什、一個傳令伍,故而其兵力約一百二十余人。

  一屯兵力約五百人,一曲兵力約一千五百人,一營兵力約七千人至一萬二千人,一個軍約三萬至八萬常備兵力。

  可以說,新軍制的一個營,其兵力至少接近于原衛所制的兩個衛。

  至于一個軍的兵力,或許比不上原先一個都司的兵力,但四個軍加在一起,那就是至少擁有了十萬人戰兵。

  這是依募兵制選拔上來的精兵,并不是原先世襲的衛所兵。

  “按整編京營的新軍制,過去的中軍大帳改稱為司務軍帳,簡稱軍部衙署,由戎政提督、副戎政提督坐鎮,處理日常公事。”

  朱高煦接著道:“軍部衙署設有參謀處、撫宣處、軍械處、軍需處、練兵處、軍法處,每處各設一名處指揮使執掌本處事務。各處除了受到本部提督節制外,同時隸屬于都督府各司,軍部各處受上一級都府各司管理。”

  “你們要記住,各都督府衙署必須設有六百人警衛隊負責守衛諸位總督,分三隊輪流值守。都督府除了與軍部、營部、曲部一樣,設有書辦員、隨軍醫官醫士之外,還需設立直屬都督府的護衛營、傳令曲、軍法曲。”

  “臣等領旨。”

  徐輝祖等人作揖行禮領命道。

  依著朱高煦的意思,九個都督府的兵力,將從原先各都司衛所以及天下各地府縣之中選拔,尋常百姓可以趁這次朝廷改編軍制選擇投軍。

  大明建國初期屬于開拓時代,衛所制的優點在于兵農合一,可以解決明初農業生產不足的問題。

  乾熙二年已經是大明建國的第五十八年,隨著大明全國人丁日益增多乃至翻了一番的情況下,再大范圍的施行衛所制,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了。

  除了北庭、安西、蒲昌、遼東、貴州等新設的行省,應該繼續保留衛所制數十年不動搖之外,其他行省應當逐步、計劃性地進行兵制改革,逐漸將衛所制用新的兵制替換掉。

  他上次就趁著整頓京營之機,把募兵制拿了出來。

  事實證明,這樣做是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的,京營三軍的戰斗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朱高煦這次趁著推行巡撫之制,特地把后世的“軍區”用“都督府”的形式完成了再現。

  九個都督府的新軍整編完成之后,他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改革。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