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番外:飛將軍李廣
  講一下李廣。

  李廣是秦國名將李信的后代,李信曾在秦攻滅六國的過程中,于滅燕一戰立有大功,擊敗了燕太子丹。

  對于李信,秦王嬴政一度非常信任,下令由李信、王翦各領兵馬,合力攻滅趙國。

  而在關東六國僅剩最后一個強敵——楚國時,嬴政卻犯了難。

  “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

  對于嬴政的提問,大將軍王翦給出答案:60萬!

  而愣頭青李青非常自信的站出身:20萬就夠!

  二者之間對比懸殊,嬴政自然就選擇了自己更信任的年輕將領:李信。

  然后,李信就帶著20萬人,把楚國的士氣給打起來了。

  李信攻楚失敗,也終于讓嬴政認識到‘便宜沒好貨’的道理,便見王翦找來。

  再詳細的策問之中,嬴政決定支持王翦的計策,令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出關,覆滅熊楚。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秦國還并非是后來富擁天下的‘秦朝’,根據史家的研究推斷,嬴政在位時期的秦國人口,最多不會超過五百萬。五百萬人口,去掉女人剩一半,再去掉老弱病殘,王翦帶走的六十萬大軍,幾乎是秦所有的青壯,堪稱‘舉國之力’。

  全國幾乎所有的青壯都被王翦帶走,嬴政當然會心里打鼓:這王翦帶了寡人六十萬青壯出關,萬一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為了盡量打消嬴政的疑慮,好專心準備和楚國的大戰,王翦在出征前,準備了一卷長二丈余的竹簡——討賞清單。

  引軍出征之后,在大軍朝楚地進發的路上,王翦的討賞清單也‘絡繹不絕’的送回咸陽,嬴政無一例外,盡數答允。

  有人問王翦:你這么做,難道不怕別人罵你嗎?為了攻滅楚國,我大秦銳士傾巢而出,作為主將的你卻貪得無厭,討賞的列表從來就沒有斷絕過,怎么可以這樣做呢?

  王翦回答:我要的越多,王越放心。

  旁人問其故,王翦說:我向王討要的賞賜,是宅院、莊園、田畝、姬妾這樣的財富,王得知我想要這些東西,只會認為我是個貪圖享受的人;可如果我什么都不要,那王就會認為我要的是其他東西,而且是宅院、莊園這樣的財富所無法媲美的東西。

  最終,王翦不辱使命,伐滅楚國,完成了始皇一統天下、掃滅六國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至于李信,則在楚國覆滅之后被派去燕國,在茍延殘喘的燕國‘余孽’面前打了場醬油。

  從李信的經歷就不難發現:既然李信是秦將,那李氏一族就應該是關中人,應該居住在咸陽附近;而從有關李廣的記載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老家在槐里,后遷徙到成紀’的記載,而位于槐里的槐里市,正是長安九市之一。

  這也就說明:李廣的家族曾經居住在關中,且距離咸陽、長安不遠,只是后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搬去了遙遠的隴右。

  有人猜測是李信因‘攻楚不利’而無顏留在關中,也有人說這是李氏在秦末亂世躲避災禍的緣故,真相如何已無從考證。

  說回李廣本身,作為秦國民間李信的后人,出生于將官世家的李廣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軍事素質教育,史料記載中的描述是‘李廣家族世代傳習射箭’世代傳習,這是非常有趣的記載,基本可以理解為‘祖傳絕活’——李廣善射,是從乃祖李信時起就代代祖傳下來的絕活。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人自蕭關大舉入侵漢室的北地、隴右,李廣作為隴右人,自然也投身于反侵略斗爭當中,以良家子的身份參軍入伍,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祖傳絕活‘騎射’,讓李廣斬獲了許多首級,最終得以被所在部隊選派為中郎。

  這里的‘選派中郎’先前在正文中提到過。

  在擔任中郎,侍隨于漢文帝身邊期間,李廣曾多次陪同漢文帝外出打獵,幾乎每次都會射殺大型猛獸,展現出了極強的個人武力。漢文帝評價李廣:可惜沒生在太祖皇帝那會兒,若不然,萬戶侯對李廣而言,也不過是手拿把掐的事。

  就這樣一直到漢文帝駕崩,李廣都一直擔任中郎。到漢景帝繼位之后,才被任命為隴西郡守,去自己揚名的‘家鄉’衛戍邊境,之后又被調任為騎都尉。

  漢景帝繼位之后不久,吳王劉濞、楚王劉戊掀起吳楚七國之亂,李廣被任命為驍騎都尉,并在太尉周亞夫賬下聽令,以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在這一部分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點——李廣先后歷任騎都尉、驍騎都尉;再加上李廣揚名的‘家鄉’——隴右,又是和北地并稱為‘漢家唯二可以產出騎士的郡’的地方。

  這就有意思了。

  隴右、北地可以產出騎士,地理位置又很靠近河套地區;李廣又先后歷任騎都尉、驍騎都尉。

  這是不是表明李廣這個人,是一個很擅長帶領騎兵部隊的將領呢?

  可如果是這樣,那李廣祖傳的絕活——射箭,又被丟到哪里去了?

  難道李廣把二者合二為一,變成了騎馬射箭,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齊射?

  將這個問題暫且擱置,我們繼續往下看。

  ——在平定吳楚之亂的過程中,太尉周亞夫采取堅守昌邑而不出,作壁上觀的戰略,逼得梁王劉武一日連發七封血書,請求長安朝堂明令周亞夫支援梁都睢陽。

  而周亞夫卻咬死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便從頭到尾都沒有讓麾下的任何一個兵卒支援,甚至哪怕是靠近睢陽城。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李廣名聲大噪。

  根據史料記載,周亞夫在昌邑堅守不出,還明確下達指令:無論叛軍怎么罵陣、挑釁,昌邑守軍都決不能走出營壘!

  可同樣是在太史公陛下,李廣在吳楚之亂中的主要功績,便是‘在昌邑外奪下了叛軍軍旗’。

  奪下叛軍軍旗,自然沒什么好說的——斬將奪旗,斬將、奪旗,李廣是后者。

  真正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周亞夫立下‘奪旗’之功的地點:昌邑。

  周亞夫明明下達了‘出昌邑者斬’的軍令,而且還是以軍方最高統帥的身份,在戰時下達的最高級別指示,李廣又如何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違背太尉的指令,從而立下‘奪旗’之功呢?

  結合史料記載和對李廣這個歷史人物的剖析,我們其實就不難發現:李廣的性子,真的很‘老李’——戰時違抗命令,對李廣而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所以結論就是:太尉周亞夫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原則,選擇讓吳王劉濞的吳楚叛軍,同睢陽城內的梁國軍隊打個兩敗俱傷,即平定了叛亂,又削弱了梁王劉武的軍事實力,同時還能保留周亞夫所部平叛主力的實力,可謂一舉多得。

  而周亞夫因此而下達的‘昌邑守軍不得出擊’的軍令,卻被我們的飛將軍當成了耳旁風——李廣非但沒有遵守周亞夫的命令私自出擊,甚至還在這次出擊中立下‘奪旗’之功。

  這也就為李廣整個跌宕地府的人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咱們老李,從來都不聽從命令,主打的就是一個‘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緊隨其后發生的一件事,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梁王劉武一天發出七封血書,祈求長安朝堂命令周亞夫支援,周亞夫用‘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懟了回去,并沒有對睢陽進行支援。

  這時候,又一個奇怪的點出現了。

  幾天前才在昌邑違背周亞夫軍令,擅自出擊并立下‘奪旗’之功的李廣,轉眼便出現在了睢陽城內?

  什么情況?

  單從李廣的性格來推斷,這恐怕是我們老李的又一個騷操作。

  ——或許是為了在太后面前露臉,也可能只是單純以為‘陛下不會放任親弟弟陷于為難’,李廣再次違抗周亞夫‘不得出援’的軍令,私自率部或獨自支援了睢陽。

  而從李廣非但支援了睢陽,自己還出現在了睢陽城內可以得出結論:李廣能出現在睢陽,自然是從外部突破了吳楚叛軍對睢陽城的包圍。

  換而言之:李廣擅自支援睢陽,是帶了不少人的······

  再往下,自然就是梁王劉武對李廣感恩于心,又實在是被睢陽的慘烈戰況嚇到,便似抓住了救命稻草般,死死抓住了李廣。

  而劉武抓住李廣的方式,就是把整座睢陽城的防務,連帶著所有兵馬一股腦塞進了李廣懷中——也就是將那枚可以調動梁國所有軍隊的將印,交到了李廣手中。

  李廣接了。

  考慮到先前,李廣在‘絕對打不起來仗’的昌邑立下奪旗之功、從‘絕對不外派援軍’的昌邑帶走了一支軍隊——一支可以從外部突破包圍圈,并順利進入睢陽城的軍隊等‘事跡’來看,李廣解下梁王劉武的將軍印,似乎也就不是多么奇怪的事了。

  在李廣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或許是這樣的:天子啟只想平叛,沒想坑梁王,而周亞夫居功自傲,打算為了自己的武勛,而犧牲掉天子啟的手足兄弟。

  于是,李廣就覺得自己應該為天子啟救下梁王劉武,至不濟,也要為竇太后救下寶貝兒子。

  再加上這么做,也確實是在做有功于社稷的事——確保睢陽不失,李廣大概就一咬牙一跺腳下定決心了。

  可是在天子啟的角度看來,情況就又有不同了。

  ——吳楚之亂雖然是突然爆發,但無論是作為反叛一方的劉濞,還是平叛一方的長安朝堂,其實都是做足了準備的。

  如果說劉濞反叛,是在劉啟論起棋盤,將自己的王太子砸死那天開始做準備的話,那長安朝堂的應對,也大概是從劉濞‘托病不朝’時就開始的。

  這就意味著長安朝堂為了防備劉濞,而在梁國維持了超過正常范疇的軍事力量。

  問題的核心,也就在這里了。

  ——吳楚在,軍事實力強大的梁國,就是關中最重要的屏障;

  但在吳楚之亂平定之后,軍事實力強大,尤其還是經過戰火洗禮的強大梁國,卻會變成長安朝堂新的心病。

  更何況梁國的地理位置,對關中的威脅更大、更直觀,梁王劉武和竇太后又有‘皇太弟’的前科,天子啟不能不慎重。

  結合此間種種,借平定吳楚之亂,順帶削弱梁國的軍事力量,使其盡量回歸到一個正常的諸侯國所應有的范疇之內,應該也是天子啟交代周亞夫的主要任務之一。

  而這件事,卻因為李廣這個攪屎棍的亂入而出現了變數。

  ——睢陽雖然變成了絞肉機,但周亞夫就在戰場一側,大局盡在掌控;可李廣的出現,卻讓睢陽守軍士氣大漲、吳楚叛軍軍心大亂,天子啟‘削弱梁國’的戰略意圖直接流產。

  明白了這些,再去體味天子啟那句‘既然梁王賞過了,那朕就不賞了吧’,以及那句千古流傳的‘李廣難封’,我們或許能有些新的感悟和體會。

  ——李廣難封,未必就是因為那枚梁國將印;或者說,那枚將軍印,僅僅只是李廣整個人生的一個縮影。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李廣犯下了很多次類似‘接梁王將軍印’這樣不可饒恕的原則性錯誤,才最終導致‘李廣難封’。

  除此之外,在武帝對匈征伐期間,李廣反復不斷,且及高頻率的迷失方向、耽誤軍期,以及動輒全軍覆沒式的潰敗,同樣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勝仗給你帶回三五個人頭,打了敗仗就給你玩兒全軍覆沒不說,時不時就連自己都要被俘虜!

  就這樣的將軍,是個皇帝都得頭疼,不拉出去砍頭已然是僥幸,又談何敕封?

  甚至就連自己的最后一戰,即大將軍衛青掛帥的漠北決戰,李廣也仍舊在自請先鋒失敗后,于東路迷失方向,間接導致了伊稚斜單于得以逃竄,漢室‘生擒單于’的戰略目的落空。

  考慮到這些因素,掰著指頭算算李廣犯下的過錯,究竟夠砍幾回腦袋,夠幾家、多少戶食邑的徹侯爵位被用來抵罪,就不難發現:李廣能活到老,甚至是能‘自己給自己體面’,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奇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