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第296章 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貴使遠來,車馬勞頓。”

  “還請于后殿一敘。”

  “也好同朕好好說說:貴主單于,究竟是個什么意思?”

  隨著天子啟一聲淡漠的低語,以及從御榻上緩緩站起的身形,殿內公卿百官、功侯貴戚,也只得各自朝上首躬身一禮。

  “恭送陛下~”

  至于蘭斥辛為首的匈奴使團,則是在禁中侍卒的引領下,跟隨天子啟的步伐,朝著后殿的方向走去。

  ——于正殿會見匈奴使團,僅僅只是走個過場;

  真正關系到漢匈雙方核心利益的談判,顯然不可能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完成。

  尤其此番,漢匈雙方交措的結果,大概率還是以漢室和親求和為核心。

  很顯然:天子啟,并不愿意讓任何人,看到自己在匈奴人面前低聲下氣、委曲求全。

  使團被天子啟帶走‘聊正事’,其余的人,自然也沒有繼續留在宣室殿的道理;

  只是在人群退出殿門之后,劉勝的身邊,卻莫名匯集了不下數十道身影······

  ·

  “天地所生,日月所置······”

  “中行說(zhōng/háng/yuè),還沒死?”

  沉著臉,皺著眉,將雙手背負于身后,走在人群最靠前的位置,只沉聲發出一問,劉勝身后的人群中,立時便有一道人影加快腳步,擠到了劉勝側后方。

  “回家上。”

  “先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邊墻外的探子傳回消息:匈奴單于老上稽粥亡故。”

  “臨終前,老上稽粥遺令:左賢王攣鞮軍臣繼單于之位。”

  “之后的一年里,繼單于大位的攣鞮軍臣,和自己的親叔叔、時右賢王爆發大戰。”

  “最終,攣鞮軍臣大獲全勝,右賢王部幾被血洗;”

  “之后不久,奸宦中行說,便被攣鞮軍臣流放到了北方。”

  “現如今,距離中行說被流放北海,已經過去了近十年的時間。”

  “其是死是活,恐怕就連匈奴單于庭,都沒多少人知道······”

  身后傳來的應答聲,惹得劉勝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又下意識側回過身;

  待看清開口那人的面容,劉勝本陰沉若水的面容之上,也稍涌現出些許玩味的笑容。

  “這些消息······”

  “東胡王?”

  聽聞劉勝這隱晦一問,典客公孫昆邪也不由靦腆一笑;

  雖并沒開口回答劉勝的問題,但一切,也已盡在不言中······

  “東胡王啊~”

  ···

  “嘿;”

  “也算是不負太祖高皇帝,對乃祖——燕王盧綰的恩寵。”

  “至少也稍洗刷了乃祖的罪孽、宗族的恥辱。”

  此言一出,緊跟在劉勝身后的數十號人,都不約而同的齊齊點下頭。

  東胡王,是棲息于匈奴大草原的游牧部族之中,看似稀松平常的其中一部。

  但無論是草原上的匈奴人,還是長城以南的漢人都知道:匈奴東胡王,是草原百蠻當中,最為特殊,也僅此一部的個例。

  ——匈奴東胡王部,或者應該說是東胡盧王部,其部眾無一例外,全是漢人!

  至于這東胡王部,或者說是東胡盧王部的由來······

  “太祖高皇帝五年,燕王臧荼謀反,太祖高皇帝御駕親征而伐滅之;”

  “燕王臧荼敗亡,太祖高皇帝苦無宗親可用,便恩封長安侯盧綰,為又一異姓燕王。”

  人群中響起一聲低微的附和聲,只引得劉勝微微點下頭;

  便見劉勝身側,又響起太子太傅衛綰的柔和語調。

  “長安侯啊~”

  “對盧綰,太祖高皇帝,實在是仁至義盡······”

  “更別提臧荼敗亡之后,太祖高皇帝力排眾議:在伐滅臧荼這個異姓諸侯之后,又立盧綰做燕王。”

  “——我曾聽平陽侯說過:在當時,酂侯蕭相國、平陽侯曹相國,都曾勸阻太祖高皇帝。”

  “但太祖高皇帝對旁人說:盧綰雖非劉氏,卻勝似劉氏;”

  “雖非宗親,卻勝似宗親。”

  “太祖高皇帝,是把盧綰當做血脈手足、孿生兄弟來看待的啊~”

  “畢竟盧綰同太祖高皇帝,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衛綰又一番追憶,也終使得一段塵封的記憶,再次涌現于劉勝腦海之中。

  盧綰,和周勃、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一樣——都是從最開始,就追隨于沛公身邊的豐沛元從。

  尤為特殊的是:相較于周勃、樊噲等各有所長的追隨者,盧綰追隨沛公,完全就是劉邦強拉著這個沒什么用的發小。

  也確如衛綰方才所言:盧綰和太祖劉邦,確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至少太祖劉邦,是承認這一點的。

  帶著這個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從小一起玩兒到大,感情好的能穿一條褲子的兄弟,劉邦可謂是一有點什么好處,就總是不忘先照顧這個把兄弟。

  ——開國遍封功侯,劉邦對自己亡兄的兒子都摳摳搜搜、不情不愿;

  最后被老爹逼的不勝其煩,都還不忘用一個‘羹頡侯’的侮辱性爵號,來一出胸中悶氣。

  結果到了盧綰?

  嘿!

  出手就是長安侯!

  以一朝國都,來作為盧綰的徹侯食邑!

  如此恩寵,別說是漢家了,便是放眼青史,乃至往后數千年,都是絕無僅有的個例!

  之后,燕王臧荼兵敗身亡,空出一個燕王的位置,太祖劉邦更是大筆一揮:就讓盧綰去!

  結果到最后,做了燕王之后的盧綰,卻在代相陳豨謀反之后,莫名其妙的投身匈奴······

  “唉~”

  “當年,率部逃出北墻之后,盧綰也還是在長城腳下,等了一段時間的。”

  “只可惜,沒等來太祖高皇帝的赦令,卻反等來太祖皇帝駕崩的消息······”

  “無奈之下,盧綰只得率部北上,被時單于攣鞮冒頓,封為東胡盧王······”

  滿是唏噓得道出一語,劉勝不由又稍側過身,再次望向側后方的公孫昆邪。

  “現在的東胡王,還是盧他之?”

  聞言,公孫昆邪只趕忙一拱手:“唯。”

  “正是故燕王盧綰的嫡孫:三世東胡盧王,盧他之······”

  便見劉勝稍一點頭,又莫名惆悵的發出一聲長嘆。

  “應該也快了~”

  “要不了多久,盧綰的后代,應該就可以重歸漢家,繼續做‘長安侯’。”

  “過往恩怨,也總有了結的一天······”

  劉勝此言一出,眾人只各有思緒的低下頭去;

  即便聽出劉勝話中深意,也根本生不出對戰火、對戰爭的渴望。

  ——此刻,跟隨在劉勝左右的,不是劉榮、劉余等宗親諸侯,便是典客公孫昆邪、太仆袁盎、少府劉舍這樣的九卿。

  對于這些人而言,戰爭,并不單單意味著武勛,和一飛沖天的機會······

  “中行說~”

  “聽著頗有些耳熟?”

  “就是想不起來,是什么時候、從誰人口中聽說······”

  繼續向宮門的方向走著,不多時,耳邊便傳來兄長劉彭祖這似是詢問,又似自言自語的話語聲;

  聽聞此言,劉勝只苦笑著搖搖頭,悠悠發出一聲長嘆,便頭也不回道:“是老師。”

  “是老丞相——故安貞武侯尚在之時,向我兄弟二人說起的。”

  ···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匈奴侵擾漢邊,太宗皇帝大怒,欲與匈奴決戰。”

  “大軍整備、糧草齊整,就連太宗皇帝御駕親征的戰車,都已經到了太原。”

  “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濟北王劉興居突然起兵謀反,逼得太宗皇帝只得折返南下,平定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

  “至于匈奴人那邊,太宗皇帝則只能再行和親,以安邊墻······”

  ···

  “當年行和親的,便是濟北王劉興居的女兒。”

  “而隨嫁的宮人當中,便有一奸宦,名:中行說。”

  “中行說不愿隨嫁塞外,又苦求無果,便只得在離開長安之時,對著長安北闕,丟下一句咒怨。”

  說到這里,劉勝便苦笑著側回過身,望向兄長劉彭祖那若有所思的面龐。

  “必我行也;”

  “為漢患者······”

  (既然一定要讓我中行說去匈奴,那我將來必定成為漢家的心腹大患)

  ···

  “也確如那句咒怨般:中行說,做到了。”

  “——去了塞外,并得到老上稽粥的信任之后,中行說,真的成了我漢家的心腹大患。”

  “在中行說之前,匈奴人連牛羊牧畜都不會清點、連草場都不會分配,更別提將軍隊整編成一個個數量接近、彼此配合的部分。”

  “但在中行說的幫助下,匈奴人,實在是學會了太多東西。”

  ···

  “學會了清點牛羊牧畜,并以此為基礎,計算出當年的牧畜增長量、當年應該供給單于庭的合理數量;”

  “學會了分配草場,從而避免的大半不必要的沖突,為匈奴各部,保全了大半戰力;”

  “學會了整邊軍隊,以十、百、千、萬為單位,設立十夫、百夫長,偏將(千夫長)、裨將(萬夫長)等官職。”

  “——在匈奴人新學會的東西當中,最具中行說特色的,便是方才,那匈奴使者面見父皇時,開口所道出的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

  “在中行說之前,匈奴人送來的國書,都是長寬一尺一寸,頭書:匈奴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而在中行說的‘指導’下,匈奴人的國書,便變成了長寬各一尺二寸——比我漢家長出一寸;”

  “頭書,也從‘匈奴單于’,變成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

  伴隨著劉勝回憶的語調,一副頗有些蕭涼的景象,也隨即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和親的隊伍,趁夜色低調走出宮門;

  在北闕外,出嫁塞外的劉氏宗女,則不舍得悄然抹著淚,隨行宮人、婢女,也都一步三回頭。

  就在這樣一伙人馬當中,一個年不過二十的小宦官,卻咬牙切齒的瞪著宮墻外、瞪著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北闕。

  小宦官紅潤的嘴唇中,遂吐出那八字;

  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其實,就算中行說還活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區區一個宦官,竟能被狄酋老上稽粥,引以為國士之才,北蠻之弱,也可見一斑。”

  ···

  “匈奴的強大,僅僅建立在強大的武力之上;”

  “便是比之我漢家,也僅僅只是草原游牧之民的騎兵,對我躬耕之民的車、步克制的太厲害。”

  “——單論戰力,我漢家不弱于匈奴;”

  “加上糧草輜重的供輸能力,以及戰爭時的調動能力,更是比匈奴強大不知多少。”

  “只恨秦末之時,河南地為此北蠻所據,我漢家苦無養馬之地,無法蓄養足夠的戰馬、組建足夠數量的騎兵部隊。”

  “先太宗皇帝最早設立的馬苑——雁門苑,也才剛開始產出戰馬沒幾年,就在今年,被匈奴人毀去······”

  ···

  “唉~”

  “未來幾年,加強北境其他馬苑的防備、盡快得到足夠的戰馬,是朝堂的重中之重啊······”

  “若不然,每有馬苑開始產出戰馬,便為匈奴人毀去,那我漢家決戰匈奴的日子,便會遙遙無期······”

  聽聞劉勝這一番感嘆,跟隨在劉勝身后的眾人,也都不約而同的各自低下頭去。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窮盡所能的、在自己的職權范圍之內,為此事思考著好的方案。

  而這,也正是這些人在朝議之后,不約而同的跟在劉勝身后的原因······

  “依家上之見,北境各地的馬苑,應當如何加強防備?”

  “——軍法治之?”

  “亦或是調兵駐守?”

  “更或者,是從關中派出軍隊,專門負責守護北境各處,由先太宗皇帝、陛下設立的馬苑?”

  聽聞此問,劉勝只嗡然回首,目光不偏不倚的落在太仆:袁盎的身上。

  若有所思的凝望向袁盎目光深處,看了好一會兒;

  看的袁盎都有些不自在了,劉勝卻又毫無征兆的嘿然一笑,又自顧自搖搖頭。

  “這種事,太仆問我做什么?”

  “要問,也該問父皇。”

  ···

  “只是要提醒一下太仆:父皇,很不喜歡臣下只提出問題,卻給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如果太仆打算陛見,并請求加強北境各處馬苑的防務,那最好能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且太仆人微言輕,若獨自前去,恐怕,也未必能勸得動父皇······”

  滿是隨意的道出一語,劉勝便停下腳步,回身看了看隨行眾人。

  目光次序在眾人身上掃過,劉勝的目光,終還是在哥哥們身上停留了下來。

  “左右無視,又即將離京回國,諸位兄長,不如到太子宮一聚?”

  “其余諸公,也就此留步吧。”

  “孤不過太子之身,若讓人看見我出宮門時,身后跟著小半個朝堂公卿······”

  ···

  “諸公留步,留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