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揚明 > 第1188章 弄巧成拙(上)
  距離京畿之地兩千八百余里的延綏鎮位于陜北黃土高原,經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諸縣,乃是與蒙古人交戰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

  正德十三年,明武宗朱厚照曾親自領兵至此,巡視延綏等陜北軍鎮的軍備防務。

  隆慶五年,明政府答應俺達“封我為王,永長北方”的請求,封他為順義王,并且將延綏鎮以北十里的紅山作為"互市"的地點之一,允準河套蒙古來此互市。

  七月的陜北異常悶熱,縱然是常年生活于此的"秦人"也是叫苦不迭,一些有錢的員外老爺亦或者地主豪紳在這個時節,早已是前往別處避暑。

  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新上任不過四個月的延綏巡撫陳奇喻卻是不顧頭頂的烈陽,赤裸著胳膊,領著些許親兵視察著城外的軍營,顛覆了人們對于"文官"的印象。

  不過一些熟知內情的本地人卻是見怪不怪,沖著那道有些消瘦的身影搖了搖頭,便是繼續忙著自己手中的事物,沒有將其放在心中。

  約莫在三月中旬的時候,這位新任的延綏巡撫自京城而來,與其隨行的還有一名自稱為"恭順侯"的勛貴。

  這兩位欽差一到,便是著手整頓城中的千戶守備所,巡視城墻,這些都無可厚非,本就在情理之中,彼時的百姓們紛紛心中感嘆,看樣子這次是來了兩位好官。

  但好景不長,延綏鎮這座才剛剛"安靜"不久的九邊重鎮便是再度"喧囂起來"。

  或許是自持背景深厚,待到摸清了延綏鎮的基本情況之后,巡撫大人和那位恭順侯爺竟是在延綏鎮搞起所謂的"清屯充餉"。

  早在前些年的時候,彼時的陜西巡撫孫傳庭便率先在西安府實行"清屯充餉",雖然也鬧出了些許亂子,但因為背后由朝廷撐腰兼之有秦王府背書,倒也算是有驚無險。

  與西安府相比,延綏鎮的情況卻是更為復雜,不僅直面蒙古,軍中勢力也是錯綜復雜。

  或許是立功心切,恭順侯吳汝胤竟是不顧延綏巡撫陳奇喻的勸阻,強行在軍中追繳歷年拖欠的皇糧,將被衛所將校侵占的田畝收回。

  前任延綏總兵杜文煥在軍中為官多年,勢力深厚,這些拖欠的錢糧大多進了他的口袋,但其本人卻是早已身首異處,這些錢糧自是無處去討要。

  可偏偏恭順侯吳汝胤卻是不管不顧,強行追繳,終于逼得軍中將校嘩變,險些生出"兵變"。

  彼時的延綏巡撫因為巡視其余諸縣,并未坐鎮縣城,故而未能及時出面解決。

  好在這些"狗急跳墻"的軍校并未重蹈杜文煥的覆轍,只是發泄了一番心中的憤怒過后,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后,不知所蹤。

  余下的時間里,仍不斷有士卒在夜間消失。

  待到三邊總督孫傳庭聞訊,率兵趕到之后,余下的延綏士卒竟是不足五千之數,余下皆是負氣而走。

  又驚又恐的三邊總督孫傳庭只得一方面安撫剩下士卒的情緒,一邊飛馬報于朝廷知曉。

  在延綏鎮逗留了幾天之后,孫傳庭啟程回返固原州,臨行之際,這位"封疆大吏"語重心長的叮囑延綏巡撫陳奇喻,切記不可再度刺激這些士卒,一切以維穩為主。

  如今陜北連年大旱,百姓們早已不堪重負,這些心中有怨氣的士卒一旦被有心人利用,便會瞬間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屆時便是大明真正的災禍。

  或許是知道自己闖下彌天大禍,自"嘩變"那一日過后,恭順侯吳汝胤便是閉門不出。

  如此便是苦了延綏巡撫陳奇喻,一邊要處理延綏的政務,一邊又要視察軍營,安撫這些士卒,以免蒙古聞訊突然來犯。

  ...

  ...

  "侯爺。"

  有些沙啞的聲音從身后響起,一身常服在身的恭順侯吳汝胤不由得微微一嘆,沖著來人輕輕點了點頭:"玉鉉兄。"

  聞言,延綏巡撫陳奇喻隨意的將頭上的斗笠放在腳下,自顧自的坐在椅子上,拿起桌案上的一盞涼茶,便是仰頭,將其一飲而盡。

  見狀,恭順侯吳汝胤臉上的苦色更甚,快走兩步,親自為身前的文官再度倒了一杯涼茶。

  "這些天,辛苦玉鉉兄了。"

  與眾人想象中不同,躲在府中閉門不出的恭順侯吳汝胤并未"花天酒地",而是終日悶悶不樂,為當日的"咄咄相逼"后悔不已。

  "侯爺不必自責。"

  聽得眼前勛貴自責的話語,皮膚明顯黝黑了不少的延綏巡撫輕輕擺了擺手。

  昔日推行"清吞充餉"乃是他們二人達成共識之事,只不過待到士卒"嘩變"的時候,恭順侯將"罪惡"全部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可是有消息了?"

  沖著面前文官苦澀一笑,恭順侯吳汝胤自臉上泛起一抹急切,迫不及待的問道。

  "不錯,有些眉目了。"

  聽得眼前勛貴提起正事,延綏巡撫陳奇喻忙是面色一整,輕輕頷首:"只怕被侯爺一語成讖,那些不知所蹤的士卒多數都投奔了那張獻忠.."

  聞言,恭順侯吳汝胤的面色便是一緊,眉頭更是湊到了一起,喉嚨上下聳動。

  他們二人抵達延綏鎮之后,便是著手處理前任延綏總兵杜文煥和前任延綏巡撫胡廷宴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意外得知,原來在杜文煥和胡廷宴私通蒙古之前,城中竟是也發生過一次"嘩變",被拖欠糧餉的延綏軍士卒在一名叫做張獻忠的士卒的帶領下,兵圍巡撫衙門討餉。

  最后事情雖然被得到妥善的解決,但這名"有勇有謀"的邊軍卻是不知所蹤。

  倒是城中隱隱有些謠言,張獻忠知曉日后定會被杜文煥清算,故而當天深夜便是趁著夜色,離開了延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定邊縣。

  這段時間,延綏巡撫陳奇喻和恭順侯一直在著手調查因為"清吞充餉"而負氣而走的士卒的去向。

  畢竟這些人離開延綏鎮的時候,隨身可是攜帶著甲胄兵刃,其"危險"程度不言而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