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揚明 > 第423章 爭功
  得益于年前的那場捷報,天啟四年的年節比往常還要更加熱鬧一些,也讓愈加寒冷的冬天,平白多了一絲溫暖。

  只是大同,宣府兩地的捷報傳至京師許久,朝廷除了幾日前發邸報至州府報捷之外,應有的封賞卻是遲遲未決,僅僅派兵部點驗了戰果,收斂了陣亡的將士們,并給予了足額的撫恤。

  除此之外,風聞奏事的御史們以及科道言官們倒是有奏本蜂擁而至,這不由得令得朝中的文武百官們暗暗生疑,莫非大捷背后,另有隱情。

  ...

  ...

  乾清宮暖閣內,氣氛有些劍拔弩張。

  幾名重臣神色不一,心中各有各的思慮。

  涉及九邊重鎮,自是十分緊要。兵部,戶部,禮部,吏部以及督察院均有人至。

  人一多了,就難免有些紛爭,他們這些人已經吵了不知道多少次。

  "原因已經查出來了,都說說怎么辦吧。"

  天子朱由校尋了一個舒服的姿勢,斜靠在鎏金龍椅之上,語氣平靜,聽不出是喜是怒。

  日前錦衣衛已經查明了此件事情的真相,也終于令得朱由校明白了為何在大同一戰中,楊肇基的那兩萬京營兵自始至終都沒露過面。

  其根本原因就是簡單的兩個字:爭功。

  自從宣府巡撫解經邦去職之后,朝廷便一直沒有委任新的巡撫,故而宣府大小事由全由宣大總兵楊肇基一人做主。

  他自是能夠頗為輕松的布防整個宣府,將其打造成鐵桶一般。

  可是大同就有所不同,雖說他名義上同樣可以節制大同兵馬,大同總兵官麻承恩也要聽他調遣。

  但是大同尚有巡撫高第,自是不愿意楊肇基對大同的兵馬指手畫腳。

  或者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將軍功與楊肇基分潤。

  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同衛所廢弛,兵力稀疏的時候,都能將蒙古人牢牢擋在關外,眼下兵源昌盛,更是不在話下。

  故而高第沒有接受楊肇基的好意,驅逐了之前駐守大同的兩萬京營兵。

  在他看來,即便是真的有部分蒙古人來犯,憑借著大同眼下的兵力,固守一段時間也不成問題。

  只是高第卻是沒想到,科爾沁部竟然傾巢而出,并且將精銳全部集中在了大同。

  這也是他為何在聞聽蒙古人來犯的時候,第一時間便跑去了代王府,希望能由代王府上書朝廷,令朝廷派軍援助大同。

  只是不料老代王卻是個有主意的,那大同總兵麻承恩也是個狠人,竟然駁斥了高第的"好意",僅憑借大同城內那剛剛招募不久的衛所兵,將傾巢而出的科爾沁部擋在了大同城外。

  "陛下,大同巡撫高第雖然有些許私心,但此役畢竟是勝了,若是隨便論罪,怕是會寒了天下人的心。"

  "不管如何說,若無高第盡心竭力,整頓衛所,大同兵力也無眼下之規模。"

  兵部尚書孫承宗猶豫了片刻,率先出聲為大同巡撫高第辯解了幾句。

  聞聽此話,朱由校也是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

  孫承宗所言不差,雖然高第有些許私心,但是他在任上,對于整頓軍戶一事的確是用了心的。

  根據錦衣衛的情報,大同巡撫高第為了招募將士,甚至變賣家產,拿出了七千兩銀子,給予將士們撫賞。

  "陛下,巡撫高第素來知兵,不若找回京師,令其在兵部任職。"

  見到朱由校臉色稍緩,孫承宗不由得心中一喜,繼續進言。

  眼下邊鎮不穩,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似高第這般有才實干之人若是將其罷官奪職,實在是有些可惜。

  大不了將其召回京師,在兵部任職就是了。

  "天官,您的意思呢?"

  朱由校不動聲色,扭頭看向一旁的吏部天官周嘉謨。

  眼下大學士何宗彥以及朱國祚抱病在家,朝野之上當以吏部尚書周嘉謨地位最為尊崇。

  而且周嘉謨身為吏部尚書,管的就是官員升遷一事,在這件事上,倒是有極大的發言權。

  "陛下,高第有功不假,但卻因為一己之私,險些將我大明置于險境。如此心智,絕對不可令其在邊鎮任職。"

  周嘉謨人老成精,如何能猜不透朱由校的心思。

  因此話語雖然嚴厲了一些,但是只字不提罷官去職一事,反而是打算將其召回京師。

  "你們幾人的意思呢?"

  朱由校輕輕點頭,沖著暖閣內的其余幾人發問。

  戶部尚書畢自嚴,禮部尚書朱國楨,督察院斂都御史左光斗等人對視了一眼,臉上皆是露出了一抹苦笑。

  天子都這么說了,他們哪還能有其他意見。

  眼下內閣空虛,朝堂幾乎已經變成了天子的一言堂,更別提還有吏部天官周嘉謨從旁力挺。

  "臣等附議。"

  幾名重臣坐在椅子上微微躬身,面色嚴肅。

  "那就按天官的意思辦吧,將大同巡撫高第召回京師。入兵部,升兵部右侍郎。"

  朱由校思慮了片刻之后,方才輕輕點頭,應允了孫承宗以及周嘉謨所請。

  就如同周嘉謨所言,這高第雖然忠心值守,盡心竭力,但是在此等軍國大事上居然存在私心,換成誰當皇帝都無法容忍。

  這也就是沒有釀成大禍,再加上朱由校起了愛才之心,方才令得高第死里逃生。

  駱思恭早已將高第生平履歷查的一清二楚,確定他沒有與蒙古人通敵之嫌,只是單純的想要建功立業,方才有如此大膽之舉。

  事實上,在高第三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曾經不止一次的違抗"上命"。

  萬歷十七年,高第出仕,就任河南臨穎縣令,時年恰逢臨穎大旱,高第在明確拒絕了朝廷的賑災糧之后,居然憑借著自己的方法,賑災救荒,醫活數萬人,堪稱奇跡。

  若是按照"后世"的話來說,高第就是一個心高氣傲,極為想要證明自己的人,無時無刻都希望刷一刷存在感。

  只是他的這般行為,無異于是在刀尖上跳舞。

  對于這柄雙刃劍,思慮再三,朱由校還是決定將其放在身邊為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