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揚明 > 第228章 黎明前的安靜
  天啟二年,五月二十七。

  泰興王朱壽鏞因參與山東白蓮教起義,被剝奪宗室身份,賜死。麾下子嗣也懼被廢為庶人。

  隨著泰興王伏誅,朝野上下再也沒有提及山東叛亂的聲音了,好似這場叛變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

  不僅如此,就在泰興王伏誅的第二天,南京便有消息傳來,安遠侯柳祚昌留下遺書,于府宅之中自縊。

  遺書上他詳細的向朱由校闡述了他的罪過。由于泰興王意圖謀反,故用重金賄賂他,請他利用職權之便,將南京城衛所之中庫存的制式鎧甲偷盜出來,助其成事。

  他自知罪孽深重,無顏面見朱由校,故于府邸之中自縊。

  出乎所有人意料,朱由校并未就此事大費周章,好似認可了這個答案一般。許是作為回報,南京戶部侍郎因病向朱由校請辭。

  經由內閣提議,朱由校恩準,兵部給事中楊漣升任戶部侍郎,趕赴南京,掌南京戶部。

  ...

  與皇城外面的一片安靜祥和不一樣,紫禁城的內侍們這幾天都是有些提心吊膽,一向好脾氣的皇帝朱由校,這幾天不知道因為何事,脾氣突然變得暴躁了起來,就連皇后娘娘親自來勸,都沒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

  因為些許小事,皇爺已經庭杖過多名內侍了,雖然都沒有危及生命,但起碼也要在床上躺幾個月,好好休養一番了。

  .故而乾清宮的內侍們這幾天做起事來,都是更加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引來皇爺不快,成了皇爺的出氣筒。

  夜幕降臨,除了內侍們小心走動的腳步聲以及微不可聞的喘氣聲,乾清宮四周便只有零星的風聲。昏暗的燈光加上緊閉的宮殿大門,著實有些壓抑,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進到里間,乾清宮暖閣內的燈光更為明亮一些,倒是讓人更加舒服一些。

  案牘之后的皇帝望著手中的奏本,緊緊的皺著眉頭,嘴唇也有些蒼白。

  "這些人,真是連戲都懶得演了。"

  年輕的皇帝憤恨的將手中的奏本扔到了桌子上,然后無力的靠在了身后的龍椅上,頗為自嘲的說道。

  或許是因為近些時日有些上火的原因,皇帝的聲音有些沙啞。

  聽到皇帝此話,肅立在一旁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臉上閃過一絲心疼,這些天以來皇帝肉眼可見的滄桑了許多,全然不復往日的俊俏模樣。

  "皇爺,您別氣了,別氣壞了身體。"

  王安數次張口,可又不知道說些什么,長嘆過后,只能勸諫朱由校不要再大動肝火了。除此之外,他無能為力。

  "大伴,這天下究竟是誰的?"

  朱由校聽到王安的話,無力的靠在了龍椅之上,有些戲謔的問道。

  "當然是皇上的,皇上才是這大明之主。"

  王安不假思索的說道。

  朱由校聽到此話,有些蒼白的臉上突然涌上了一抹紅潤,嘴角也微微挑起。

  "朕的?可他們拿朕當傻子啊。"

  沉默了半晌,朱由校才苦笑著開口。

  "皇上,不動則已,動則一鳴驚人。"同樣沉默了半晌過后,王安猛地抬起了頭,神色有些猙獰的說道。

  此時的王安再也不復往日的寬厚形象,反而是一臉兇狠之色,話中有著濃濃的殺意。

  靠坐在龍椅之上的朱由校,猛地睜開了自己的雙眼,有些不可思議的盯著眼前的王安,這還是自己那一向寬厚老實的大伴嗎?

  "皇上,亂臣賊子皆該殺。"

  此時的王安終于展現出了一絲身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威風,絲毫沒有逃避朱由校有些驚懼的眼神。

  王安作為"內相",對于朝中發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但是他一直恪守己身,從不濫用自己身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權柄,只是一味的悉心伺候朱由校。

  在他的心中,外朝的大臣們都是飽讀詩書,忠君愛國的君子。有這些大臣們輔助皇帝,自己只需要侍奉皇帝便可。

  可是近些天來朝中發生的一切,都被他看在眼里。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泰興王的背后仍有推手,可是這滿朝的文武卻鮮有人提出質疑,紛紛請求誅殺泰興王。

  甚至當朱由校的旨意傳出去不久,僅僅半天的時間,泰興王便被三尺白綾賜死。恐怕自從朱由校登基以來,朝廷從未這么快的執行過皇命。

  這時候也沒有人站出來言說,朱由校此舉是蔑視皇親了,反而紛紛稱贊朱由校極為圣明。

  至于在府中自縊的柳祚昌,則更為諷刺。那柳祚昌除了有個安遠侯的爵位以外,身上并無官職在身。試問這等無權無職的勛貴,是如何繞過南京守備,偷盜了數千副鎧甲,并且一路暢通無阻送到了兗州。

  須知,從南京城到兗州可是有好一段距離的。

  如此敷衍之舉,令得王安再也看不下去,也無法坐視不理。

  這些朝臣們是想動搖朱由校的江山,是想將朱由校從皇位之上給拉下來,這無疑觸碰到了王安的底線。

  看著王安臉上毫不掩飾的殺意,朱由校沒來由的一笑,頗為欣慰的點了點頭。

  經過這幾日的深思熟慮,他在心中逐漸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尤其是現在自己的這位大伴改了性子,讓他的把握又大上了幾分。

  "大伴放心,朕不會拿此事開玩笑,且容他們在蹦跶一些時日。"

  朱由校重新恢復了往日的自信,不復剛剛的頹廢,他只是有些心神俱疲而已。倘若不是親身經歷,他永遠不會知道這些自詡為“君子”們的下限有多低。

  一場動搖國本,波及一府百姓的叛亂,居然真的就能像未曾發生過一樣。

  ...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朱由校并未再提起山東的叛亂,也沒有再提及南京。朝臣們自然不會上趕著提到這個頗為敏感的話題,一時之間君臣好似達到了某種默契一般,都對此事避而不提。

  可是朝堂之上的詭異氣氛并未因為這種默契而緩解,反而是變得愈發緊張起來,所有人都知曉,這恐怕是黎明前的安靜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