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我給玄德當主公 > 第二百五十五章 劉虞在青州的成績
  與何太后不同,董卓給劉儉的來信中并不是完全的忽悠人,他雖然沒有許諾給劉儉官位和爵位,但是卻以相府的名義,授予了劉儉對青州黃巾余部的專項安置之權,同時下令要求各方州郡縣署全力配合。

  對于劉儉而言,他需要的就是這個,董卓倒是很有眼力見。

  至于官位和爵位之類的,現在的劉儉已經不需要了,他現在的官爵已經是完全夠用,左將軍之位在這個時間線上,比四鎮四征的含金量都要高。

  劉儉覺得,就算是往后他的軍職不往上再提升,其實也無所謂。

  至于什么所謂的大將軍,讓別人去坐好了,他只要取其實。

  劉儉在給董卓寫完私密之信后,又給呂強寫了一封書信,對何太后的拉攏進行了回復。

  回復的內容簡單直接,反正就是表忠心唄!

  誰來拉攏,我都表忠心,反正我現在是誰都不得罪。

  在給董卓與何太后寫完信之后,劉儉讓張飛,張郃,高覽,徐榮等人與關羽、公孫瓚相互配合,開始接手這一百七十余萬的青州黃巾。

  而劉儉本人則是與劉備,趙云一同,前往東萊郡去見劉虞。

  青州黃巾之危已解,劉虞也終于得以抽身,劉儉就是不來見他,只怕劉虞也會來找劉儉的。

  劉儉一行人來到黃縣,見到了劉虞。

  身為青州東部之主,劉虞的穿著很簡樸,他神態親和,舉止優雅不失風度,又平易近人,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見了劉儉之后,劉虞二話沒說,當即就攥住了劉儉的手,攥的那叫一個緊。

  “德然,若非你來到了青州,后果當真是不堪設想!青州皆有賴于你,才得以保全啊!”

  劉儉道:“大司馬此言過重了,大司馬在青州治政,不論是聲名還是所行之德政,皆為萬民稱贊!”

  劉虞擺了擺手,道:“德然夸贊太過了!”

  劉儉身后的劉備敬重道:“非是夸贊太過,備在雒陽之時,也聽聞,大司馬自到青州之后,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南北商市之利,通東海鹽利,民悅年登,谷石三十,”

  “而大司馬雖為上公,卻能天性節儉,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聽了劉備的夸贊,劉虞不但沒有喜色,反倒是心生愧疚。

  “我雖有治民文德,卻無武略之功,此番蛾賊起勢,我不能平地方之亂,以至于萬千黎庶慘遭荼毒!焉能厚顏居功乎?”

  說到這,劉虞的眼眸中甚至閃出了幾許淚霧。

  劉儉忙道:‘大司馬之功,天下人皆知,望勿妄自菲薄。’

  劉虞卻擺了擺手,對劉儉道:“今德然至此,我當以青州諸郡相讓,也只有你能夠守住青州!”

  劉儉和劉備彼此驚詫的互相對望了一眼。

  任他們兩個再是天才,也萬萬不會想到,劉虞一見了他們兩個人,就會說出要將青州相讓的話。

  當然,劉虞只是東青州牧,在名義上,他所管轄的地域也不過是自北海以東而已,故也只能相讓北海以東。

  但是此番黃巾起事,青州刺史黎盛以及西面的幾名郡守相國,皆已殉國,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劉虞雖然掛著的是個東青州牧的名,但眼前卻有執掌一州的權力。

  劉儉只是略作猶豫,隨后便道:“大司馬莫不是在試探我?疑我有奪取青州之心?”

  劉虞聽了這話,急忙擺手。

  “德然勿疑,虞非鼓弄權術,賣弄心機之小人,我想讓你代我執掌青州,實乃是真心實意的!”

  眼見劉儉和劉備依舊是面有疑色,劉虞遂對他們二人道:“德然,玄德……既然你們兄弟已經來了,這幾日便隨我在東萊郡各縣城中轉轉,等轉完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劉儉言道:“既是大司馬盛情邀請,那我們兄弟們愿意奉陪!”

  ……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劉儉就陪同劉虞在東萊郡轄境內的腄、平度、育犁、昌陽、不夜、陽樂、陽石、徐鄉等地巡查。

  這不巡查,倒是還好,這一巡查之下,劉儉和劉備對于劉虞的欽佩之情開始無限增長了起來。

  劉虞不但是一個執政的高手,而且在搞經濟,搞產業這方面,他在大漢朝也絕對是頂尖的存在。

  他在青州的時間不長,卻做了很多讓人稱道的事情。

  和劉儉一樣,劉虞在他所管轄的青州境內,實施了屯田制,雖然沒有劉儉在冀州的動作那般大,但青州屯田的規模卻也不能小覷,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轄境內的糧食產量,維持了地區的穩定與安寧。

  但屯田只是一個方面,最讓劉儉和劉備敬佩的是,劉虞以東萊郡為試驗點,大搞各類產業經濟。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劉虞一到任,就重新整頓了青州鹽務。

  東萊郡也就是后世所謂的山東半島,這個地域自古以來就有著一項最大的產業收益,那就是海鹽業。

  在大漢朝,鹽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鹽利之巨大,可以說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

  西漢時,漢武帝時期施行鹽鐵專賣,雖然有與民爭利之嫌,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鹽之利是多么的巨大,只有利益大到足矣左右國運的產業,才會被朝廷行之以國家專賣。

  而到了東漢時期,鹽務和鐵務時而被放開,時而被管制,但總體來看,鹽鐵之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被放開了,東漢王朝的幾位君主雖然有心想要收縮鹽鐵的掌控權力,但市場經濟是隨著人類的進步不斷完善進化的,有些事情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東漢王朝在無法專營之后,便只能針對鹽鐵施行重稅,以此來控制因為鹽鐵事務,而過于發展的地方勢力和家族。

  不過這也只是體現在政治層面,但在實際用途和經濟層面,鹽鐵之務一直以來,都是整個大漢朝的產業支柱。

  在漢代,鹽的種類有海鹽、池鹽、井鹽、巖鹽等,而青州歷史上就是齊國,海鹽主要分布在青州轄境內的沿海地區,內地則是食用池鹽,在巴蜀地區則是盛行井鹽。

  劉虞自打到了青州之后,為了增加青州地方的財政與鹽稅,針對本地的鹽務就開始進行治理,一是控制財源收入,二則開始官私聯合,控制海鹽業的穩定。

  鹽務在漢朝之所以是非常暴利的行業,主要還是因為還是比較難提取。

  在青州,取鹽的方式主要還是采取取鹵做原料,通過柴火煎熬提煉食鹽。

  其方法是將海鹽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這個過程會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

  浪費了大量的人力還有柴草,所提取的鹽自然是珍貴無比,而因為占有的生產力多,整體價格方面也降不下來,再加上大漢朝的鹽產量對于人口而言,總數還是不多,如此地方私營鹽務的家族便借此謀取暴利,青州倒弄鹽的家族都成了本地的豪右巨富,憑借鹽務在地方掌控了巨大的資源。

  劉虞想要治理青州,在某些事務上就不得不對他們妥協。

  當然,劉虞也不會將所有的利益全部讓給這些執掌鹽務的家族,他以州牧的身份與他們劃定了利益,讓各家族在能夠攝取到足夠利益的情況下,使地方郡縣也能夠收取足夠的鹽稅,同時讓百姓也能夠在制鹽的過程中,通過奉獻勞力,取得一定的實利。

  同時,劉虞也與青州的地方各族達成共識,要求青州方面的市場鹽價,必須要由牧署來定,以便他下轄的民眾都能夠盡量買的起鹽吃。

  當然,外州的鹽價具體是什么水平,那劉虞可控制不了。

  不過相比于前幾任與地方鹽務豪族暗中勾結,用鹽務謀取暴利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來說,劉虞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值得夸贊了。

  劉儉和劉備,在參觀了各縣民間的制鹽工坊,以及聽了劉虞的敘述之后,都對其所做出的功績表達了敬佩之情。

  在無法改變生產力的情況下,劉虞以政治角度確實照顧到了各方的利益,把事情處理到了最好。

  但這件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無法改變青州現有產鹽生產量”的情況下。

  劉虞沒有辦法改變青州現有海鹽的生產量,故而他只能委曲求全,通過溝通協調,盡量讓各個階層的人在鹽務上都能取得一定的實惠。

  當然,即使是讓各階層的人都能得利,但青州鹽務最大的實惠既得利益者,還是在當地運作執掌制鹽的豪門望族。

  他們都是在青州境內經營鹽務多年的豪右,雖然定期向官署交付鹽稅,但劉儉不用猜也知道,在用各種非法的手段偷稅漏稅這方面,他們必然是跑不了的。

  而且稅收只是一方面,在關乎民生的鹽務產量以及對外的銷售定價權這件事情上,官署還得跟他們不斷的進行商議,且主動權并不在地方官署一面。

  糾其原因,還是因為物以稀為貴,造鹽的成本越高,耗費的人力越多,工藝越繁瑣,就越容易發生這種事情。

  但是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劉儉覺得青州的鹽務可以改一改了。

  改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能夠使青州整體的鹽產提高上來,使產鹽的成本降低,擴大產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擠壓掉那些老牌的執掌鹽務的豪右大族的話語權。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閥閱,望族,世家之所以牛逼,不外乎是他們掌握了稀少的珍貴資源!

  這個資源有可能是書籍,有可能是人口,也有可能是土地或造鹽。

  但當他們掌控的資源變的不再珍貴而成了爛大街貨的時候,其實并不需要過多的使用政治手段,他們優勢在瞬時間就會土崩瓦解。

  針對青州的鹽務,劉儉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只要普及曬鹽法,使食鹽的產量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在青州掌控最高的主動權。

  這個方法普及于北宋……但是現在,提前弄出來的時機到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