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我的科學時代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渦輪增壓!
  從地位上說,氧氣頂吹轉爐技術的核心前置科技,就是工業級空氣分離設備。

  歷史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制氧機誕生于1903年末,應用于金屬的氣焊和切割,后來隨著氮肥工業高速發展,逐漸對氮氣產生極大需求,制氧機開始生產氧氣與氮氣,改名空氣分離設備。

  空氣分離設備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利用液態氧氣與液態氮氣沸點不同,對空氣進行低溫處理,精餾分離,最終得到高純度氧氣與高純度氮氣,以及其他有用氣體。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級空氣分離設備,所有空分設備還處于小型水平,其氧氣產量為每小時5—10立方米左右,遠遠無法滿足大規模氧氣煉鋼的需求,達不到工業級標準。

  2T級氧吹爐氧氣消耗量約為每噸金屬1.5立方米/每分鐘,冶煉時間為20分鐘左右,總耗氧量高達60立方米。

  一邊是180立方米的泳池,一邊是每小時5—10立方米左右的小水管,兩者之間的差距達到36—18倍區間,不可謂不大。

  想要達到氧氣煉鋼的標準,空分設備氧氣產量必須提升兩個數量級。

  余華目標是研制出每小時氧氣產量達到1000立方米以上的空分設備,如此,方可滿足計劃之中的2T級實驗氧吹爐。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先搞定氧槍。

  空氣分離設備是氧吹爐技術的核心前置科技,而氧槍以及耐火材料是氧吹爐本身的核心技術。

  一環扣一環,每一個地方都不能馬虎。

  辦公室內,余華伏案工作,面容認真,雙手拿著筆和工具在圖紙上不斷作圖,這是三孔氧槍噴頭法蘭零件的設計參數和尺寸數據,為了滿足供氧強度和壓力,噴頭法蘭零件的材質采用鑄鐵和電爐鋼兩種,經過埋弧焊工藝實現密封和連接。

  法蘭零件圖紙畫出,余華啟用思維計算機,眼神透出一抹絕對理性的色彩,腦海之中構建法蘭零件的數學模型,而后載入基準材料和結構,以及高壓氧氣數據,接著開始計算模擬。

  計算模擬鑄鐵法蘭和電爐鋼法蘭的爐內工作狀況和數據。

  這是余華獨一無二的優勢,無數科學家夢寐以求的能力。

  數學模型中,一股高壓純氧沿中心管高速前進,似如湍流般洶涌澎湃,來到噴頭法蘭部位后,對鑄鐵材料的法蘭施加巨大壓力。

  鑄鐵雖然不及電爐鋼,但也能輕松承受這股高壓氣態純氧所產生的壓力,在鑄鐵法蘭工作一秒后,數學模型引入新的變量因素——爐內工作環境。

  火紅色轉爐出現,高達一千多攝氏度的鋼水,時時刻刻向外釋放高額熱量,空氣迅速升溫加熱,籠罩采用鑄鐵材料制作的法蘭。

  “咔擦!”在低溫冷卻水和高溫熱浪雙重影響下,鑄鐵迅速產生變化,強度和硬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降低,僅僅過了十數秒,鑄鐵法蘭產生一道裂紋,高壓純氧和低溫冷卻水隨即泄露。

  數學模型計算終止。

  “鑄鐵不行,看來只能用電爐鋼了。”余華對于鑄鐵法蘭的模擬數據并不意外,面色平靜,腦海分析這些模擬計算數據后,給出一個初步結論,而后開始進行電爐鋼材料的法蘭數學模型計算。

  鑄鐵和電爐鋼兩種材料的力學性能明顯不同,而余華之所以要做兩種數學模型計算的緣故,只為了查看鑄鐵材料能否滿足使用。

  莫得辦法,根據地窮,中華窮,鑄鐵成本和電爐鋼成本完全是兩個概念,如果鑄鐵材料能滿足法蘭盤的使用環境,那就沒有必要耗費珍貴的電爐鋼。

  可惜,鑄鐵法蘭的結果沒有令余華驚喜。

  數學模型計算再次啟動,高壓純氧和爐內工作環節等等現實變量因素出現,這一次,采用電爐鋼材料的法蘭盤,在近乎真實環境下穩定運行,工作時間達到十個小時以上。

  “材料力學數據合格,安全壓力余量充足,在有冷卻水的情況下,電爐鋼法蘭能長時間運行,在沒有冷卻水的情況下,大概十分鐘就會因為高溫而改變自身材料特性,不過,十分鐘已經足夠噴頭損毀幾百次。”跑了一遍動態計算模擬的余華,得出電爐鋼法蘭的材料力學數據和各項參數,退出消耗巨大的思維計算機模式,默默思索。

  這份計算數據表明,法蘭設計沒有問題,必須采用電爐鋼材料。

  噴頭法蘭搞定,整個氧槍研制項目基本宣告結束,余華在圖紙上標注零件規格和材料要求,而后打開裝滿數十份設計圖紙的抽屜,將這張法蘭設計圖折疊整理,放入其中。

  抽屜里這些設計圖紙全是關于氧槍的圖紙,包括整體三視圖、噴頭設計圖紙、槍身設計圖紙等等,千萬別以為數十份很多,事實上,這個年代搞技術開發的工程師和學者,圖紙消耗動輒幾十上百公斤。

  是的,幾十上百公斤。

  這還不算多,如果是那種超高難度且結構復雜的工程項目,圖紙消耗量甚至能達到噸級標準。

  對比同時代的同行們,余華這幾十份圖紙,已經算超級勤儉節約的級別。

  而這些,全都依賴于思維計算機和思維近似物理系統。

  “氧槍算是搞定了,趁著現在還有精力,研究一下空分設備。”余華放好圖紙,心思由氧槍轉移到空分設備上,稍微休息一會兒,接著取出一張空白圖紙擺放于桌面。

  整個人面容有些嚴肅,右手執筆,在旁邊草稿紙寫出空分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制氧流程。

  原理為利用氧氣與氮氣不同的沸點進行制氧,制氧流程大致分為壓縮—凈化—換熱—制冷—精餾。

  要從空氣中制取氧氣,首先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壓縮空氣。

  問題來了,如何壓縮空氣?

  很簡單,上一個擁有內部空間且封閉的金屬體,加上往復運轉表面光滑的鑄鐵金屬,就能實現壓縮空氣,它在機械工程領域可以稱之為氣缸與活塞。

  光有氣缸與活塞還不夠,為了能傳動能量讓活塞運轉起來,肯定要加裝曲柄連桿,連接能量供應核心,這個點由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機負責提供,此后,再加裝完全密封的鑄鐵殼體與進排管道,一個可以壓縮空氣的機器設備就做好了。

  這,就是空氣壓縮機。

  從機械工程角度講,壓縮機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對后世任何一名理科高中生而言,只要聽了課,隨便掰扯理解,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都能造個簡易壓縮機。

  而壓縮機更是遍布千家萬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后世家家戶戶全都有的空調和冰箱,全靠壓縮機制冷。

  不過,作為工業級空分設備的心臟,研發道路上的第一只攔路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壓縮機,工作要求和指標卻遠遠超過空凋壓縮機和冰箱壓縮機,而且,對壓縮機而言,想要整臺空分設備生產出足夠的氧氣,必須付出五倍以上的努力。

  原因很簡單,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分數為21%。

  制取一份氧氣,需要五份空氣。

  對壓縮機來說,滿足一臺最小的2T級實驗氧吹爐單位耗氧量,即180立方米每小時氧氣產量,得直接乘以五倍。

  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30噸級工業氧吹爐,那就更加夸張了。

  30噸級氧吹爐不僅意味著鋼水容積增加,而且單位耗氧量急劇上升,達到每噸金屬3.5立方米/每分鐘!

  這是什么概念?

  每小時供氧強度要達到6300立方米,然后再乘以5,得到萬立方米空氣的天文數字。

  當然,余華沒有好高騖遠,準備直接上馬7000立方米每小時的空分設備,腳踏實地,從小出發,目標定在每小時200立方米氧氣的空分設備。

  “現階段全世界空分設備的氧氣產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壓縮機進氣量不夠,而這取決于進氣機組的進氣效率……”余華右手握著鉛筆,簡單幾筆,便畫出一個具有極簡風格的進氣機組結構,腦海高速運轉思考。

  進氣機組與進氣效率!

  工業級空分設備的研發難度之所以高,在于超高制氧效率。

  由于壓縮機必須每時每刻需要獲得巨量空氣,進氣機組的設計至關重要,已知進氣效率越高,壓縮機進氣量越高。

  一個新的問題由此誕生,什么結構設計的進氣機組效率最高?

  沒人知道,這是氮肥工廠老板和氧氣切割工程師最關心的事情。

  當然,余華還是知道的,已知進氣效率最高的進氣機組,唯有F-22‘猛禽’身上F119矢量渦扇發動機用的壓氣機,這玩意兒進氣效率之高令人感到可怕,每秒進氣量達到上千立方米以上,令這款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進氣效率,卻絲毫不弱于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推力更是達到航空發動機之最。

  嗯,理論上這是一款超理想的壓縮機進氣機組,如果余華能造出來的話。

  用F119渦扇發動機的壓氣機太過遙遠,回到壓縮機草圖上,余華權衡考慮,仔細思索過后,認為現階段最適合壓縮機的進氣機組,就是由離心式壓氣機與渦輪構成的渦輪增壓技術。

  是的,大名鼎鼎的渦輪增壓。

  渦輪增壓技術可以有效提升進氣效率,進而滿足壓縮機的進氣量需求,在整個空分設備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余華握著鉛筆,畫出渦輪增壓機組和壓縮機的概念圖,與此同時,腦海開始計算數據,分別對單級壓氣機和多級壓氣機進行不同的數據計算,數分鐘過后,余華得到一系列數據結果。

  計算模擬結果顯示:

  單級壓氣機和渦輪令進氣效率有效提升,但總進氣量不足,只有每小時780立方米,依舊無法滿足2T實驗爐的供氧強度需求。

  二級離心壓氣機和渦輪令進氣效率相較單級提升30%以上,總進氣量及格,達到每小時1014立方米,滿足2T實驗爐需求。

  三級離心壓氣機和渦輪令進氣效率相較二級提升45%以上,總進氣量優秀,達到每小時1470立方米。

  這個誕生于1885年的渦輪增壓技術,頃刻間令空分設備研究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至于四級壓氣機和五級壓氣機,考慮到加工難度和材料的限制,完全沒有計算模擬的必要。

  三級以上的離心壓氣機,對于1937年的機械制造業而言,就像是F119相對于黎明航發那般遙不可及。

  “一級不夠,三級離心壓氣機對制造工藝和材料的要求特別高,成本高昂,不劃算,二級雖然進氣效率不如三級渦輪增壓機組,但已經適合。”余華對采用三種不同結構的壓縮機進行選擇,毫無疑問,二級離心壓氣機和渦輪的組合,最適合應用于當前的壓縮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