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我的科學時代 > 第一百四十章 94.5%!
  “今天十號,好像是清華學報出刊的時間,不知道機械制圖會不會一同出刊……算了,不管,距離建立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還有最后一點進度,爭取這個星期之內搞定。”余華放下鋼筆,默默思索。

  羅庚今天要上三節數學課,下午才會回來,課后作業忙完,余華起身來到辦公桌前,伏案鉆研復習師父華羅庚講解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學而時習之,學是接觸知識的階段,習是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階段。

  回顧今日數分課講解的知識點,將其拆分開來,進行知識重構,從多角度和多方面進行深層次理解,融會貫通過后,這才算完。

  緊接著,余華翻開數分書,預習即將講述的羅爾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

  從本質上講,眾多中值定理都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特殊情況和推廣,乃至延伸,不過,羅爾定理卻很特殊,語言表述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函數,在兩個端點的函數值相等。

  學習這個有什么實際用處呢?

  似乎沒有。

  但卻是研究特定函數的重要工具,對余華而言更是極為重要。

  余華神態認真,眼神專注,仔細學習羅爾定理證明過程和相關知識點。

  現如今,隨著知識層次和知識信息熵越來越高,加之大腦進化幅度低于高等知識的信息熵增長幅度,余華整個人的學習效率逐漸呈下降趨勢,對于蘊含高信息熵的數學知識點,再也不像之前學習初等數學時的簡單輕松。

  信息熵是某一段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信息熵越高,其中蘊含的信息量也就越高,這是信息論之父香農將在1948年正式公布的信息領域概念,現在香農大佬還不知道在哪兒。

  從信息論角度講,數學分析的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個理論,都是高信息熵的典型例子。

  若要問具體有多高?

  假設初等數學體系的一元二次方程,信息熵數值為5,那么,眼前正在學習的羅爾定理信息熵便是20,困擾數學界二百多年的哥猜信息熵可能高達500,甚至破千。

  這么一看,就極為只管,但光有數值,并不嚴謹。

  因為,還有信息理解難度。

  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典型例子就是老師上課講三角函數,學霸輕松理解,差生卻看得滿臉懵逼,直到四十分鐘后下課,還不懂什么是三角函數。

  信息理解難度固定,理解速度取決于人的接受信息熵總效率。

  普通人接受信息熵的總效率,一般在—1區間每天,天才一般在1-5區間每天,而這往往就是學渣和學霸的差距。

  學渣學個一元二次方程要十天半個月,優生只需要看一眼就懂,根本沒法比。

  0——10,11——20,21——30,31——40等等皆屬于信息熵的理解難度層級,每跨越一個層級的信息熵理解難度,不再是加法,而是乘法,即信息熵為10的信息和理解難度,在到了信息熵層級二位數突破到三位數之際,理解難度甚至會翻倍。

  信息熵數值上不封頂,因為知識沒有極限,只有越來越難。

  對余華而言,重復性的大量計算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這些東西的信息熵極低,但學習和理解高信息熵的抽象高等數學知識,卻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記下知識不等于學會知識,數學不講什么死記硬背,只講理解。

  以前學習初等數學體系的知識,余華瞟一眼就懂,隨著現在進入數分的汪洋大海之中,這種看一眼就會的事情已經一去不復還了。

  客觀角度講,數分學起來有趣的同時,真的很有難度。

  最重要的是,這還是高等數學階段,真正的數學還沒開始。

  瞧瞧這些極高信息熵的知識怪物們吧,傅里葉級數、拉普拉斯變換、群論、復變函數、拓撲學、黎曼曲線、微分幾何、希爾伯特空間、布爾代數、代數幾何、代數數論……

  信息熵一個比一個高,理解難度一個比一個夸張,尤其是數學前沿的各種猜想和理論,對普通人而言別說想,光是看都感覺頭暈眼花。

  大腦進化過后的余華,幾乎達到人類的極限,現在的信息熵接受總效率大約在15每天。

  當然,盡管學習效率呈下降趨勢,但余華依舊超越任何普通人接受新知識的效率。

  一個上午過去,余華預習進度可觀,已經到了柯西中值定理節點,另外一邊,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進度已經從89%增長至94.5%。

  距離100%目標,還剩5.5%。

  到了中午時分,午飯是簡單的饅頭和咸菜,余華同師母吳筱元一起吃過,便再度回到書房學習,爭取今天把進度提升到97%左右。

  窗外,陽光明媚。

  清華園,清華學報編輯部。

  編輯部辦公室內,懸掛于墻壁之上的掛鐘,顯示著時間——12:50分。

  辦公室內氛圍嚴肅,主編聞一多,副主編陳寅恪,編輯田祁,機械工程系主任莊前鼎,審稿人葉企孫齊聚于此,眾人安靜等待著。

  今日,乃是清華學報出刊之日,下午一點整,正式對外出刊。

  對于等候久矣的聞一多、陳寅恪和莊前鼎等人,今天這個日子,格外重要。

  因為,今天亦是《中華機械制圖》出刊之日,經過早期階段的保密,大量印刷《中華機械制圖》已經,已有將近一萬本之多,覆蓋區域包含北平、天津和上海等地,只等出刊時間一到,便正式公布。

  氣氛頗為凝重,深知這本著作意義的莊前鼎,來回走動,雙眼時不時望向墻壁掛鐘,似如等待期末成績的學生般,完全失去了一位清華教授和資深學者應有的儀態。

  其余眾人并未笑話莊前鼎,大家都知道這本著作的重要性和意義。

  自古文人相輕,互相瞧不起對方的成就和作品,但在場所有‘文人’,卻不能,也不敢瞧不起這本由張三先生編撰的著作。

  論重要性,這本著作遠超本次登刊的其他文章。

  “鶴壽,我聽說此次算學系有一篇過稿文章,出自一名高等中學生之手,是嗎?”辦公室內的氣氛過于凝重,葉企孫輕輕出聲,沒有勸導來回走動的莊前鼎,目光看向坐在一旁的陳寅恪,詢問道。

  “是的,此文章名為《重構勒貝格積分》,第一作者為余華,乃北平四中學生,由學校教授華羅庚送稿,迪之兄和武之兄審核過稿,收錄于學報文庫。”養氣功夫足的陳寅恪,顯得波瀾不驚,右手食指輕輕敲擊著桌面,富有規律,向葉企孫笑了笑,緩緩講解道。

  葉企孫聽聞,心中驚訝:“哦?沒想到現在的高等中學生,已經到重構勒貝格積分的學業水平,當真有趣。”

  身為理學院院長,葉企孫自然也是一名數學家,只不過,他在物理領域的建樹和名氣,要遠高于數學領域。

  重構勒貝格積分,這個操作就連算學系大二學生都不會。

  然而,現在卻被一名高中生做到了。

  當真有趣。

  “這是我等中華之天才,可惜,生不逢時啊……”陳寅恪嘆了一口氣。

  國難當頭,風雨飄搖之際,哪有時間給一名學生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葉企孫聽聞,默默點頭,輕聲說道:“這本著作,至少能提升我中華工業些許力量。”

  兩人閑聊,聞一多端坐品茶,并不參與到話題之中,目光偶爾望向掛鐘。

  在莊前鼎和眾人注視之下,掛鐘的時間仿佛變慢了許多,讓人心中生出焦急和煩躁之感。

  等待。

  無聲的等待。

  “嗒!”不斷向前運動的秒針,傳出細微的聲響,伴隨著秒針走完一圈,終于來到十二點的位置,分針忽然前進一步,指向12。

  時間,1:00。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