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三國之袁家長子 > 第46章 我才是北海相啊
  北海國相府,諸葛玄高坐主位。

  左手第一位是康王劉膺。

  右手第一位是袁譚。

  雖然袁譚是他的主公。

  但今天的主人公是他。

  從表面上來,袁譚只不過是臨郡的太守,來幫他,幫康王掃平黃巾賊的。

  北海相諸葛玄!!

  看似平靜的他,心中實則已經難抑波濤洶涌。

  幾百年,多少代了!

  自諸葛豐以后,諸葛家族多少年沒有出過兩千石的大官了。

  傳承多年的目標,終于在今日得以實現了么?

  距離這個位置最近的原本是他的兄長諸葛珪。

  兄長年紀輕輕就已經做到了泰山郡丞的位置。

  他能夠結施貴人劉表,也是兄長的安排。

  但令他敬愛的兄長,卻在大有可為的年紀,溘然長逝。

  兄長啊!

  有生之年,弟一是要照拂好您的子嗣,不讓他們受半點委屈。

  二是要報答袁公子對諸葛家的知遇之恩。

  畢竟他諸葛玄何德何能,能得袁公子如此的看重。

  跋山涉水千里,只為請他出山。

  而且一出山就是兩千石的大官。

  沒有任何的歷練,出道及巔峰?!

  現在想想,諸葛玄都覺得吊詭的好像在夢中。

  兄長,是你在冥冥之中,護佑著汝弟么?

  最近幾日,袁譚幾乎每天都抽時間和他長談。

  可以說,袁譚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

  最起碼在治國上,諸葛玄推崇的是提高個人道德素養,樹立榜樣,以德治國。

  袁譚的思想卻是完全的以法治國。

  而且袁譚的法,還不是披著儒家等級制度的法,是真正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

  這與刑不上士大夫的思想完全悖逆,很難想象袁譚是士大夫領袖袁紹的兒子。

  這是要自斬一刀么?

  在這一點上,他的小侄子諸葛亮,和袁譚反而更加的有共同語言。

  有時候,諸葛玄甚至懷疑,袁譚是看上了他的侄子諸葛亮才帶上他。

  當然了,這種想法只是一閃而過,就被他自嘲的笑了。

  在見到他之前,袁譚怎么可能認識諸葛亮,又怎么可能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畢竟諸葛家不是那種大世家,可以花大力氣去宣揚某個子弟。

  袁譚肯定是從本初公那里知道他諸葛玄的。

  雖然兩人道不同,但諸葛玄決定根據袁譚的想法治理北海國。

  諸葛玄擔任北海相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人員的安排調動。

  為了避免引起較大的騷亂,北海國原有官職人員,大致不變。

  諸葛玄僅安插進兩個人,一是北海國的都尉,由郭誕擔任。

  二是北海相的主簿,由諸葛瑾擔任,他年紀雖然還未成年,但老成持重,算是少年老熟的典范。

  畢竟諸葛珪在189年就死了,那個時候諸葛玄還在劉表處,知道兄長的死訊已是191年了。

  中間兩年諸葛家主事的就是諸葛瑾。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帶著兩個妹妹,兩個弟弟。

  鑒于泰山郡的動蕩,他果斷的帶領著弟弟妹妹們,扶著父親的靈柩,自泰山郡返回了陽都縣老家。

  兩年來,家中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中間沒有出現任何紕漏。

  所以他對兩年后諸葛玄千里迢迢的趕來操持剩下的事情,是有點不滿的。

  這也是歷史上,諸葛玄帶著諸葛珪一家去投奔劉表,成年的諸葛瑾卻沒去的原因。

  這一次,他卻沒有選擇的權力,直接被帶到了北海國。

  為了歷練他,諸葛玄更是破格提拔他成了主簿,一個職位不高,卻是心腹中心腹的位置。

  有點類似后世領導秘書的職務。

  其他的位置,則根據康王劉膺的建議,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原主簿王脩,提拔為長史。

  被劉膺罵為兇辯小人的劉孔慈和王子法,安排為王府的大夫。

  兩人變成了王府中的小官,可以任由康王劉膺出氣。

  諸侯國的官職系統有兩套班子。

  其中一套是真正的政事管理者,最大的是國相,如諸葛玄。

  還有一套是王府的一套官職系統,參考東漢中央系統,最大的國傅。

  這套官職系統負責管理王府,說白點,就是讓諸侯王過癮的,王府里面郎中令、大夫、郎之類的各類官職應有盡有......

  劉連慈和王子法自此變成了康王劉膺的奴才。

  同樣被康王痛恨的孔順,因為有奉上北海相印綬信章的大功,逃過一劫,被袁譚征辟為軍中主簿。

  把孔順感動的,就差抱袁譚的大腿了。

  至于左承祖、劉義遜和彭璆等人,因為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維持原有職務不變。

  “脩感念康王殿下推薦,感念諸葛相國的征辟,但恕脩才識淺薄,不能擔任!”

  相對于大部分官員慶幸保住了烏紗帽的表現,剛從牢獄里放出來的王脩卻拒絕了諸葛玄的征辟。

  “這,叔治這是為何啊?”

  因為收了兩個奴才而言笑晏晏的劉膺吃驚的站了起來。

  “叔治!”

  其他官員也是一臉疑惑。

  尤其是王脩關系好的幾人,更是一臉焦躁。

  王脩原是北海相的主簿,雖是心腹,但實際上官職卻不高。

  長史可是北海相下第一人,諸葛玄又是外來戶。

  而且諸葛玄一看就不是強力的人物,他們完全可以架空諸葛玄。

  也就是說,這個長史,才是真正的北海相。

  但這個時候,王脩卻拒絕了。

  王脩躬身道:“脩才智淺薄,承蒙孔北海推舉。如今孔北海生死不知,實在心中惶恐,無法擔任此職!”

  聽到這一段話,不少人頓時羞愧的低下頭。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原北海相孔融提拔征辟的。

  但現在孔融生死未知,他們已經投靠了新的北海相。

  諸葛玄右手位第一坐的正是袁譚,他招了招手。

  旁邊高大的孔順立馬湊了上來,躬身道:“公子,上次你要入城,就是這個王叔治帶兵阻止的!”

  袁譚點點頭,他早在進城的時候就問了康王劉膺。

  若不是孔融自斷臂膀,要是王脩主事,北海國絕不可能這么輕易的拿下。

  畢竟借著黃巾賊在外的藉口進城容易,控制整個都昌城,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孔融雖然不修武事,但是也提拔了一些能人,如王脩、邴原、彭璆等。

  因為黃巾賊肆虐,駐扎在都昌城的郡兵,足有一萬人。

  這種情況下,袁譚想反客為主,那必然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

  到時候殺起來,后果就很難控制了,但凡有人打開城門逃走,或者是把黃巾賊引進來。

  二三十萬的黃巾賊沖進都昌城,到時候一片混亂,袁譚就算有內應也無濟于事了。

  孔融提拔的人雖然多,但卻安排不好。

  如邴原,感覺孔融不能成事,跑到遼東去了。

  彭璆則是以自保為主。

  只有王脩盡心盡力,不但數次抵御黃巾賊,代高密令時,更是震懾豪強,使得一縣皆平。

  袁譚更看好王脩的一個原因,是偌大的官職系統。

  只有王脩在三國演義中留下了姓名。

  而且是一個很正面的描寫,甚至有點畫蛇添足的一段。

  這說明王脩可能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導致羅貫中無法忽略他,但又不想加戲......

  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王脩很有能力,很忠心的,努力做事......

  這種人,正是袁譚所需要的。

  如果不是北海相國許諾給了諸葛玄,袁譚甚至想把這個位置給王脩。

  于是,袁譚站了起來。

  “袁公子!”

  康王劉膺連忙也站了起來,深深的躬身一禮道:“叔治,實乃忠義之士啊!”

  府中其他人見狀愣住,隨即也有一半站了出來,跟著躬身行禮道:“治國安邦,當用忠義之士啊!”

  袁譚:“......”

  我本來是想好好的勸降王脩的,康王你這是,以為我要殺他?!

  你忘了,我袁譚的名聲一向是寬仁啊......

  我寬仁的名聲呢?

  不過這么多人既然站出來了,袁譚自然不可能順著他們的話說。

  不然的話,這北海的家,到底是誰當的。

  于是,袁譚冷笑一聲,道:“依諸公所言,王叔治乃忠義之士,那諸位呢?”

  察覺到袁譚的殺意,不少人頓時噤若寒蟬,悄悄的又退回原處。

  但仍有一小撮人仍站在原處,其中一人更是直接走到了王脩的身邊,躬身道:“公子,叔治一言,振聾發聵,令吾幡然醒悟,今日若殺叔治,承祖愿同死!”

  諸葛玄:“......”

  我才是北海相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