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 >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二圣臨朝,冊封太子
  乾陽大殿之內,帝后高座,二圣臨朝。

  皇階之下,左側以左相劉仁軌,右相戴至德為首,其后為中書令郝處俊,門下侍中趙仁本。

  他們身后,站著尚書左丞崔知溫,尚書右丞郭待舉,中書侍郎李義琰,中書侍郎楊武,黃門侍郎高智周,黃門侍郎來恒,正諫大夫薛元超等三省侍郎。

  以及大批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五品以上的官員,莊嚴肅穆。

  再靠左,是以吏部尚書李敬玄,刑部尚書裴炎,工部尚書劉審禮,禮部尚書李博乂,兵部尚書裴行儉等六部尚書為首的六部官員,以此站立在班次之中,神色恭敬。

  右相戴至德行戶部尚書事。

  九寺五監,洛州刺史,長史,司馬,洛陽縣令,萬年縣令,等等諸多官員,

  階下中央,站著以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為首的一眾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等幾十名當朝王公,朱紫閃耀。

  大唐除親王、嗣王只封宗室以外,郡王,國公,郡公等外姓皆可封授。

  皇階之右,下站以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左金吾衛大將軍房先忠為首的在神都南衙十六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數十名大唐高階將領,丘神積今日也在此處,站的很后。

  其中還夾雜著類似右屯衛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阿史那·斛瑟羅,左驍衛中郎將阿史那·泥熟匐,右武衛將軍高寶藏等在內的突厥高句麗降王,降將等諸多異族王侯,神色畏懼。

  李絢站在高階之上,將所有人的面目神色都看在眼里,甚至他們在做的一些小動作都看的清清楚楚。

  四周擺滿了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

  太監,宮女,數十名低階官吏,全都戰戰兢兢,屏息凝神,束手低頭。

  李治的目光掃射群臣,目光冷然:“弘兒仁孝,朕亦當讓其靈柩早日入土為安,劉愛卿,楊愛卿,陵寢打造之事,就拜托二卿了,務必早日完工。”

  “臣遵旨。”劉審禮和楊務廉同時站出班躬身應諾。

  李絢站在不遠處,神色凝重。

  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上個月才開始修建,到八月十六日必須完工,三個半月的工期,何等緊張。

  李治很隨意的擺手,劉審禮和楊務廉立刻回到了班次之中。

  李治轉頭看了武后一眼,眼神中帶著一絲悲傷,但這悲傷轉眼間就被斬殺的干干凈凈,武后溫柔的握住了他的手。

  李治輕吸口氣,轉頭看向了王福來。

  王福來立刻上前一步,手里準備好的詔書,拿了出來,展開念道:

  “維上元二載,歲次乙亥,六月壬午朔元日庚寅。

  皇帝若曰:

  於戲!

  自朕奉先皇遺詔登基以來,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緒應鴻續,夙夜兢兢,仰為祖宗謨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慶,端在元良。

  先太子李弘,為宗室首嗣,天意所屬,才惟明哲,至性仁孝,然天不憐朕,先擢太子于上天,棄朕何辜。

  天下不可一日無皇帝,不可一日無儲君,故冊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

  李賢,朕之二子,淑質惠和,早流樂善之譽;好禮無倦,強學不怠,今承華虛位;率土系心,疇咨文武,咸所推戴。

  朕謂此子,實允眾望,可以則天作貳,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貞萬國。

  宜立治為皇太子,可令所司,備禮冊命。”

  圣旨的內容,在李絢,還有在場所有文武大臣,王公勛貴耳邊炸響,許多人的臉上都滿是愕然。

  昨日,百官為太子李弘服喪三十六日之期剛滿,今日剛剛除喪,李治立刻就毫無猶豫的冊封雍王李賢為新太子。

  在場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李賢就已經從班次中走了出來。

  站在大殿之中,李賢雙膝跪倒在地,沉聲回稟:“啟稟父皇,母后,兒臣資質駑鈍,才疏識淺,德薄能鮮,才短思澀,還望父皇母后,另擇賢王,承繼大統,以全天命。”

  對于即將到手的太子之位,李賢一出口,便是毫無猶豫的拒絕。

  如果是對歷史無知的人,看他那一臉誠懇的模樣,搞不好會真以為他不想要這太子之位。

  但這不過是慣例的三辭三讓的程序罷了。

  就在此時,尚書左仆射劉仁軌站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后拱手道:“陛下,皇后,東宮一日無主,天下一日不安。雍王賢禮孝謙恭,德才滿溢,實在東宮不二之選。殿下雖執謙退,然宗廟社稷奈何,宜且薊即東宮,為天下率。”

  劉仁軌后面那句話,是對著李賢說的,李賢立刻轉身,看向劉仁軌,臉色誠摯的說道:“本王年幼才疏,德薄難任,還請諸公勿要強為,東宮之位,天下慎重,豈是本王所能承任。”

  一陣腳步聲在李賢背后響起,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走了出來,站在李賢側后。

  王及善對著李治和武后拱手:“啟稟圣人,天后,今東島不安,西域顛簸,外有吐蕃窺伺中華,內有逆匪不安于室,雍王歷雍州牧、幽州都督,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揚州大都督加右衛大將軍,涼州大都督,果毅敢為,文德無辭。臣聞東宮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

  劉仁軌代表文官,王及善代表武官,文武諸官皆推舉雍王李賢為太子,不可推辭。

  李治滿意的點點頭,最后目光落在了禮部尚書,隴西郡王李博乂的身上。

  年近八旬,花甲皆白的李博乂雖顫顫巍巍,但還是穩步的走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后唯一拱手,然后開口:“雍王賢,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華聰敏,孝悌友愛,宜立為皇太子,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皇叔所言甚是,賜座!”李治趕緊抬手,一旁立刻有數名千牛衛抬一張虎皮大椅放在了李博乂身下,然后又扶著他緩緩了坐了下來,因為這位,此時大唐宗室最年長之人。

  李博乂,高祖皇帝李淵兄子李湛二子,年紀要遠在韓王李元軌之上,比之太宗皇帝李世民都要年長。

  韓王李元軌雖是親王,但依舊要尊稱李博乂一聲王兄。

  很多人,即便是不認韓王李元軌,但也無法忽視隴西郡王李博乂。

  不僅因為他年紀大,更因為隴西之地,本就是李姓祖地。

  李博乂多年來,雖無殊功,但其年長,超韓王李元軌二十多歲,多年來一直兼任禮部尚書。

  不過吏部事務,多有兩位禮部侍郎操持處理。

  今日冊封李賢為太子,這才將他這位宗室重臣請了過來。

  李治目光掃向眾人,沉聲道:“雍王李賢,朕之二子,今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允茲守器,養德春宮。

  朕欽承景業,嗣膺寶位,憲則前王,思隆正緒,宜依眾請,以答僉望。

  立李賢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茲命皇太子持璽升文成殿,分理庶政,撫軍監國。

  百司所奏之事,皆啟皇太子決之。”

  李治一言之下,李賢瞬間接替兄長李弘太子之位,太子之權,他成為在武后和皇帝之間的一堵活墻。

  李賢已經推辭再三,如今在皇帝最后命下,只能俯首:“皇天大命,不可稽留,兒臣遵旨!”

  李治點頭:“傳召,六月初五,擺設祭壇,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李賢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臣等遵旨,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天后千歲千歲千千歲,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王福來再度上前一步,又是一份圣旨拿了出來:“命,樂城縣公劉仁軌兼任太子賓客,命道城縣公戴至德兼任太子賓客,命中書令郝處俊兼任太子中庶子,命吏部尚書李敬玄兼任太子右庶子,命侍從張大安遷太子左庶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