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65章 貶貶貶
  【宋神宗對蘇軾的賞識是擺在明面上的,但朝廷的黨爭已經到了皇帝無法控制的地步,提拔起復已經不是皇帝能夠全然拍板。

  不過蘇軾被貶黃州后,宋神宗沒多久就把他改到離京師很近的汝州,倒是蘇軾自己有點不想走,可能黃州雖然荒涼了點,但有他喜歡的氛圍吧。

  蘇軾的仕途起伏基本上就和當時朝廷政局有關,宋神宗去世后,繼位的皇位年幼,由高太后掌握,她本人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

  一上任就直接推翻,啟用司馬光。

  說到司馬光,我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砸缸的時候用的腦子啊。】

  宋神宗都來不及悲傷自己的子孫,畢竟早就知道自己死得早。

  只是瞧了瞧司馬光,聽天幕的口氣,不是很喜歡啊。

  司馬光可是公認的君子、能臣,居然得到這么個評價。

  他努力不露出心里的想法,真的很好奇欸。

  其他人同樣不解,司馬光的名聲太好,當然,不好也不可能在之后提出把打下來的土地‘送還’給西夏都沒有人擋得住。

  這種人就適合修修書,讀書和治國不可以混為一談。

  【蘇軾作為守舊黨自然被步步提拔,已經到了中書舍人的位置,這可是天子近臣,但他并沒有多高興,反而提出請辭,但沒有被批準。

  蘇軾好似總是那么‘不合時宜’,王安石提出變法時他被視為保守派,可等到司馬光為首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的廢除新法時,他又和當權者產生分歧。

  因為一些舉措,他更是當眾和司馬光政治辯論,固執的司馬光直接被蘇軾喊司馬牛。

  這種性格的蘇軾注定仕途不可能順遂,后來蘇軾蘇轍兩兄弟和程顥、程頤兄弟對上了,瞧瞧他這四面樹敵的嘴和性格。

  蘇軾最后上書請求外任。

  蘇軾的性格,要么他弟弟當說一不二的權臣,要么當朝的皇帝死保他,不然還是適合到地方做官。】

  蘇軾很認真的思考起這個問題,看向宋神宗,說話也沒顧忌,“官家,你會死保我嗎?”

  然后不等人回答又自顧自說道:“還是到地方去吧,聽天幕說我在地方干得不錯,在京師不是和這個吵就是和那個吵,我也管不住我的嘴。”

  宋神宗神色無語,你倒是知道自己得嘴毒又不肯改啊。

  只是,想到他都能當廷罵司馬光做司馬牛,又覺得不意外。

  而且,他沒想到自己皇后如此反對新法,司馬光等人居然全部廢除。

  新法不完善,但絕對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如此因為個人喜好就不管不顧朝廷政令,司馬光真當得上君子嗎?

  【蘇軾主動請求外放到了杭州,抗災、減稅、筑堤、立安樂病坊,其中西湖的堤壩直到現在還是一處名勝風景,蘇堤春曉。

  現在的美食東坡肉傳聞中也是蘇軾搗騰出來的,百姓還為他立生祠,西湖孤山麓的四賢祠祭祀的“四賢”中也包括蘇軾。

  蘇軾在地方可是如魚得水,但朝廷可能真就記得人家,他沒兩年又被召回去當大學士。】

  算起來,蘇軾跑的地方還真不少。

  能這么折騰也就仗著體格好,沒幾年就換個地方住,還得經歷黨爭、被貶、牢獄之災,該說不說,蘇軾身體還真是不錯。

  李世民有些忍不住了,“這宋朝做官怎么如此不穩定啊?朝廷內部沒有半點章程嗎?”

  要做京官那就做京官,想要鍛煉就把人外放,你這動不動京官——外放——京官——外放折騰,沒有半點定性。

  這是完全沒有想要要怎么用人家啊。

  【蘇軾回到中央沒有欣喜,反而主動請辭,因為他知曉,一回到京師,肯定就要開始勾心斗角,還不如自己早點走人,只不過沒走掉。

  如他所料,立馬誣陷就來了,說他為杭州百姓請求賑災是欺騙朝廷的賑災銀,慶賀先帝的死所以寫詩,手段拙劣又離奇。

  蘇軾并未因此獲罪,但他厭惡了這等做官的氛圍,鍥而不舍的請求外放。

  起碼在地方做官,你為百姓做事心里還有成就感,不會覺得自己寒窗苦讀的那些年都白費了。

  沉溺于黨爭的漩渦中,早就忘記了初心,蘇軾不想有朝一日會淪落到與他們為伍。】

  “做官原來也挺不容易啊。”

  百姓聽了都不由得感慨,這蘇大人的遭遇他們聽得都累了,當大官也不是那么好當的。

  蘇軾越聽越心動,他在京師當官確實很累啊,要是地方上能叫自己一身所學發揮,官沒那么大也不要緊啊。

  宋神宗不和他對視,哼,放人走?不可能的。

  好不容易逮到一個靠譜的,先給他把事做完,大不了,他盡力忍一忍他的嘴。

  【逐漸成長的宋哲宗和高太后之間的摩擦也越來越大,帝黨與后黨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

  蘇軾也開始了他一貶再貶的命運,從定州到英州,還沒到惠州下一道被貶的命令又來了,這次的目的地是惠州。

  等到蘇軾62歲這一年,他又被貶了,到了儋州。

  說實話,就這么個做官的環境,北宋不亡都是奇跡。

  而且蘇軾基本上被貶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僻,多年的流放生活終于叫蘇軾熬不下去了。】

  【按照年紀算,他的壽命不算短,可是從進士及第開始的仕途,很難說出順遂兩字。

  在政治上歷經艱難坎坷,備受政敵的折磨,可依舊兢兢業業為民謀福利。

  雖然后人更多是因為他文學上的成就而銘記,但同樣吸引著人去探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神宗都忍不住同情,可聽到蘇軾活到六十多,想到自己和短命的兒子,一下子不知道該不該先同情自己。

  不過從蘇軾的經歷他也看得見,大宋朝廷黨爭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哪怕是政見不同,也沒有這般貶謫的。

  蘇軾好似掘了誰的祖墳一般,幾十歲的人還被惦記著貶官,去的都是些什么不毛之地啊?

  趙匡胤心如止水,左右他大宋的人聽起來遭遇都很憋屈,沒有所謂的意氣風發,一路就跟喝了黃連水一般。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