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厚照大明 > 第一百六十二章 父子二人
  黑狼聽得立馬站了起來,躬身朝著他行禮:“少爺,那楊家父子一切甚好。”

  “來到東臺場后,楊家父子二人沒甚么特別之舉吧?”朱厚照“哦”了聲。

  黑狼輕笑起來:“少爺,僅憑錦衣衛三個字,他二父子那里還敢作出什么特別的舉動?自昨日來到東臺場,便一直老老實實待在廂房里。”

  稍頃,他繼續道:“少爺你大可放心,在那間廂房之外,小的及牟大人均遣人日夜值守,不會出什么狀況的。”

  朱厚照“嗯”地應了聲好,稍頃,朝他揚了揚手:“坐下繼續喝茶吧。”

  隨著黑狼一聲道謝、緩緩坐下之時,何文鼎卻開口問道:“少爺,黑狼與牟斌遣人奔波百余里將那楊家二父子找來,真會有用么?”

  未待朱厚照回應,坐在他旁邊的劉瑾已經輕“嘖”一聲:“小鼎,你居然敢出言質疑少爺,找打是不是?”

  朱厚照微搖了搖頭,不過嘴角卻帶著笑,輕瞪了劉瑾一眼:“小瑾,本少爺看來,找打的人是你才對哦。”

  “少爺,這本是小的想問的,被小鼎搶了話頭。”劉瑾瞥見了他的笑意,心中一松,頓時也輕笑了聲。

  自從出京以后,因朱厚照隱藏身份之故,何文鼎和劉瑾說話也隨意了不少,對此,朱厚照自不會有什么斥責之意,反倒有些聽之任之。

  “怎會沒用?見到新科舉人現身,還親自敘述一番,你以為東臺場的一眾灶戶還能無動于衷嗎?”朱厚照“嘿”了聲,語氣平淡地應道。

  何文鼎聽得一愣,隨即輕笑了起來,旁邊的劉瑾和黑狼見得均忍俊不禁。

  未幾,主仆四人緩緩喝起茶來,廂房內只得輕呷之聲。

  過得好一會,劉瑾放下手中的茶碗,已經望著黑狼問道:“黑狼,我聽牟斌說,剛找到楊家二父子之時,他們可不想前來。”

  “楊家那小子乃新科舉人,剛開始確是抗拒不肯。”黑狼點了點頭,須臾,又道,“但少爺反復交待要將他二人帶來東臺場。他們以為不想來就可以不來?”

  “那你與牟斌派出的人,如何威迫那楊家父子二人就范?”劉瑾臉上竟然流露了些許好奇之意。

  “又何須威迫,他們一見到令牌就已經跪下去了。”黑狼“嘿”地笑出聲來。

  為了方便行事,錦堂外派的眾人員均持有一個令牌。令牌用的就是錦衣衛的樣式,掛的頭銜也與錦衣衛看齊。

  “原來是這樣。那怕一品大員見到錦衣衛令牌亦膽寒,他一個小小舉人又怎會不心驚膽跳?”劉瑾聽得也笑了起來。

  “更何況他們楊家暗暗販賣的私鹽可不少,約略一提,他們自然不敢再抗拒了。”黑狼再道。

  何文鼎插話道:“黑狼,此前你說的有一富灶在鹽場設宴,是不是就是這楊家?”

  “正是,楊家那小子在今科應天府的鄉試考取了舉人,他楊家本就富得很,自要大肆慶賀一番。”黑狼點頭應道。

  學子在三年一次的鄉試成功考取舉人,自然是值得慶賀之事。

  科舉考試,乃寒門子弟出頭的必經之路,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據后世專家考究,科舉考試制度產生于隋朝,到唐代時才得以確立,并形成較為完備的制度,而至宋代更得到完善發展。

  歷經隋、唐、宋等朝代的數百年的改善發展,至大明時,科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備。

  老朱未建立大明之時,就已經很重視科舉,當年他還稱吳王,就曾設科選拔人材。

  在洪武三年,老朱更下令開設科舉納才,他認為“設科取士,期必得于全才,任官惟賢,庶可成于治道”。

  此外,他也認為開科取士是“以起懷材抱道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符。”

  “三年大比”之制,就是老朱于洪武十七年親自制定的,亦即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舉行鄉試,而逢丑、辰、未、戊年的春季舉行會試。

  大明的科舉考試,由低到高,大致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級別。

  童試,是最低級別的考試,分縣試及府試。前者既然稱作縣試,那自然是在各縣進行的,考試時間一般為每年二月,由知縣主考。

  考生若能通過縣試,就可以于當年四月繼續參加由各府主持的府試。如果考生在縣試、府試均能順利通過的,就稱為“童生”。

  院試的級別稍高,一般在府或州的院學舉行,又分“歲試”和“科試”兩種。

  其中的“歲試”每年均會進行,是對每年獲得“童生”資格考生的再次考試。若考生能順利通過,即成為“生員”。

  雖然“生員”只是大明士子隊伍里最低的等級,但獲得此身份后,就可享受“免其家二丁差徭”以及“師生月稟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等待遇。

  擁有“生員”的頭銜,意味著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對一般生民來說,有莫大的吸引力。

  “科試”并非每年均考,是對已入院學的“生員”進行的考試。其中的考試優異者方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而如若成績劣等則要受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

  鄉試,因在八月舉行,又稱“秋闈”,每三年才舉行一次。而鄉試可以說是最重要也最難的考試,一旦通過就具有做官資格,并且可以繼續參加于京城舉行的會試。

  通過鄉試的考生被稱為“舉人”,因他們有了當官的最低資格,在一般生民的眼中,他們已是舉人老爺。

  而會試,又稱“春闈”,在鄉試后第二年的二月,于京城由禮部主持開考。一般只錄取三百人左右,榜上有名者稱為“貢士”,也獲得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是大明最高級別的考試。一般在三月舉行,試題由內閣閣員事先預擬好數題,再上呈皇帝定奪。

  只要考生不犯禁,不大逆不道,殿試一般不會黜落,只會排出先后名次來,考得最差的也是同進士出身。

  殿試的名次分成三甲。一甲是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的,一般有一百名左右,均為進士出身;三甲就是剩余的其他考生,獲同進士出身。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