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283章 正國本(十六)入戲
  鐘兆斗提出以找到鄭皇貴妃在“藥膳案”中的把柄,繼而迫使皇三子朱常洵之國就藩。對此,錢夢皋本希望以“太祖之命”否定,奈何太祖那番話連他自己都沒做到,被鐘兆斗一下子就頂了回去。

  現在,輪到錢夢皋繼續接招了。

  “鐘科長,習慣自是習慣,成俗自是成俗。然則,既然有太祖之命在,皇上就總能將這祖訓請出來尊奉如圭臬。而至少于法理上而言,皇上若是如此做了,我等臣子并不能指責什么。”

  錢夢皋并不怯場,說了這番話還不算完,又繼續道:“再有就是皇上的性子……這些年來,諸公對此看得還不明白么?皇上絕非如先帝穆廟一般,他不是迫于外廷聲勢便會改變主意的人。

  固然,外廷聲勢極大之時,皇上也不便以一己之威強壓群臣,但他可以拖。無論什么大事、要事,他都可以拖延,因為他是皇帝。

  遇到再大的事,皇上身為天下至尊,都能可以用一句‘茲事體大,容朕三思’給晾在一邊,而我等為人臣子,即便再三題請、催促,又能如何?仍不過是干著急罷了。

  故愚以為,欲以鄭皇貴妃之事迫使皇上下定決心冊封皇三子為王,并即刻要求其之國就藩一事,從根子上來說就打錯了主意——皇上必定不允!

  無論外廷掀起多大的聲浪,他都只會當做耳旁風,讓事情硬生生僵在那里。而屆時最為尷尬的,反倒成了我等外廷之臣……

  總憲,鐘科長,我且試想一句:在滿朝上下掀起狂風暴雨而皇上卻依舊充耳不聞,此時外廷卻對這般局面毫無辦法,那么這對外廷威勢之打擊難道不是更大么?”

  此言不虛,因為以大明的皇權而言,朱翊鈞的確能做到以上假設——只要他愿意拉下臉來就行。

  鐘兆斗這次很難反駁了,只能深深皺著眉頭,沉吟道:“錢科長所言看似合理,但畢竟只是猜測……”

  這樣的回應力度顯然不足,但以鐘兆斗的身份卻并不能說出更有力度的話來。因此,一旁的蕭大亨首次就此事表達態度,他忽然擺手道:“好了,二位科長不必再爭論。皇上會怎么想,并不是我等人臣應該揣度的,與此同時,我等如今該做的事,也同樣不由我等自主。”

  鐘兆斗、錢夢皋的目光立刻匯聚于蕭大亨臉上,而蕭大亨只是緊繃著臉,冷然道:“這是內閣的指示,我等只要照做便是……若持異議,大可以去內閣找閣中諸公爭辯。”

  聽了這話,錢夢皋臉色一黑,鐘兆斗卻是眉角一揚:是啊,我和錢夢皋在此爭論有什么意義?現在要做的事乃是內閣的決議,說穿了就是高閣老與沈閣老達成的最后妥協——雖說看起來高閣老并無妥協就是了。

  總之不管怎么說吧,高閣老做了這樣的指示,沈閣老出于種種原因沒有表達反對,而王元輔顯然一直都是主張嚴辦的,那這就是內閣的集體決議。

  任何一名文官都不應該拒絕執行內閣的集體決議,因為眼下的內閣閣老們可沒有任何一位是奉中旨入閣的,他們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通過廷推入的內閣,法理上完全沒有爭議,因此他們的集體決議在士林中也是有公信力的。

  這是大明朝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作為用來“以小制大”而設立的科道官,你可以反對某一位閣老的觀點,甚至激烈點的還可以僅僅因為該閣老對于某件事而發表的言論便直接發動彈劾,然而你的“以小制大”只能針對個人,不能針對整個內閣。

  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廷推制度。

  前文說過,廷推制度實際上是被文官集團刻意拔高了重要性的一項制度,是文官們用來對抗皇權的壓力而生生賦予了巨大法理性的。這種法理性可以存在的邏輯就在于內閣既然出自于“公推”,那么它就代表整個文官集團。

  什么是朝廷?朝廷其實就是“君權”與“臣權”組成的統治集團。君權固然至高無上,但沒有“眾臣百官”顯然什么事都做不了,故臣權是可以與君權相抗衡的。

  然而,大明的君權過于強勢,以至于把以往代表“臣權”的宰相制度都給廢除掉了。由此,“臣權”不得不搞出一個新的代表來,否則就完全沒得玩了。這個新的“臣權”代表毫無疑問就是一路發展至今的內閣。

  內閣本來只是皇帝的“秘書處”,但既然如今有了整個“臣權”的代表權,那么但凡一個文官還想繼續混,哪怕他是科道言官的身份,也只能針對內閣某一人表示反對,而不能反對內閣的集體決議。

  因為,那在某種程度上就好比是站在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性質極其惡劣,相當于混成“文奸”了。

  不得不說,蕭大亨雖然此前一直不說話,但一開口就是絕殺。任你錢夢皋巧舌如簧,只要你不敢反對內閣的集體決議,就只能乖乖閉嘴,老老實實遵照執行。

  錢夢皋心中長嘆一聲,暗道:可惜了,要是師相不曾表態同意就好了,甚至哪怕他保留意見也好——那可以解釋為他并不認可,只是為了保持內閣團結才不得已保留意見的。

  現在說什么都沒用了,師相……算了,師相也是迫不得已。趙濲陽為了兒子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居然站在實學派一邊助紂為虐,以至于師相在閣中孤掌難鳴,真是毫無廉恥之心,可恨啊可恨!

  蕭大亨說完,等了一會兒也沒等到錢夢皋還嘴,知道他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由得輕哼一聲,道:“既然二位科長均無異議,那么就把爭議暫且擱置,齊心協力將‘藥膳案’徹查明白。

  至于皇上如何反應……呵,天塌下來自有高個兒頂著,那是內閣的事,卻輪不到我等著急,更何況置喙,明白嗎?”

  鐘兆斗立刻拱手道:“總憲所言極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乃圣賢教訓,我輩何敢不從?”

  錢夢皋緊繃著臉,心里已然開始大罵了。

  一唱一和擠兌我是吧?好好好,你們勢大,你們說什么都是對的,都是圣賢教訓。你們要打我左臉,我不僅左臉得給你們打,還得把右臉也湊過去。我算是體會到師相的難處了,這可真是形勢比人強,明明在理也沒地說了。

  不管錢夢皋如何心頭火起,蕭大亨畢竟是總憲,又是圣旨明確的此案中外廷方面的大領導,錢夢皋也只能拱了拱手,面無表情地道:“喏。”

  那邊趙志皋表演兩袖清風的京官籌款,這邊蕭大亨也壓住了錢夢皋,外廷兩件大事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此時高務實也沒閑著,他剛剛得知一個消息,說是皇帝召見了恭順王李昖。

  恭順王聽起來有點新鮮,其實就是前朝鮮國王。之前朝鮮按照大明的暗示三請內附,然后皇帝諭敕接受。詔書中說得很清楚:“朝鮮王李昖封恭順王,于神京賜王府一座暫住,俟朝廷為之選地,再行之國。”

  也就是說,李昖這個原朝鮮國王在大明封了郡王,暫時住在京中,要等朝廷給他選一個封地之后再就藩。

  朱翊鈞今天召見李昖這事,原先沒有計劃,至少內閣這邊是不知道有計劃的,因此高務實也不清楚皇帝召見他是有什么事要談。不過想來要么是展示一下對內附的李昖有所關懷,要么就是和他談封地之事。

  如果是前者,高務實自然無所謂,但如果是后者,那他就覺得皇帝這么做就有點不對勁了——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無論如何也該和內閣商量一番吧?

  不過,這倒是高務實敏感了,因為朱翊鈞雖然的確打算和李昖談一談封地問題,但程度上的確還沒到必須和內閣商量的程度。

  朱翊鈞只是想探一探李昖的口風,并不是打算現在做決定,更不是打算撇開內閣,“朕自有決斷”。名義上,朱翊鈞的確只是賜宴款待,順便讓李昖陪他聽戲。

  朱翊鈞并不是刻意為李昖挑戲,他是按照自己聽戲的節奏,今日正好唱到《浣紗記》的第三十三出,也就讓李昖跟著聽。

  這《浣紗記》原名《吳越春秋》,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一共四十五出。朱翊鈞已經聽了些天,很是喜歡,今日這第三十三出,題名為“死忠”,也是他這皇帝陛下喜歡的詞。

  不過,喜歡這個詞不假,是否喜歡今天的戲碼就兩說了。

  此時臺上正唱著水磨調昆山腔,凈聲唱道:“相國,你前日諫我不該伐齊。今太宰領得一枝兵去,就得勝了。我今日自率六軍,誓平齊國,獨霸諸侯,卻不羞殺你?”

  外聲接著唱道:“臣聞天之所棄,先誘以小喜,方降以大災。齊不過瘡疥之疾,幸而勝之,不過小喜。越實乃腹心之病,一日發作,已是大災。

  昨聞主公坐于殿上,見四人相背而倚,聞聲走散,此國君失眾之象。又聞北向人殺南向人,此以臣弒君之象。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主公覺悟,國或可保,若終昏蔽,身亦旋亡矣。”

  李昖聽到“聞聲走散,此國君失眾之象”,不知是不是想到了此前朝鮮朝廷之中竟有許多人力主內附大明,面上的笑容已然僵住。接著又聽到“又聞北向人殺南向人”,更是面色大變,想到了當時朝鮮黨爭,北人黨把持朝局之后……

  巧得很,朱翊鈞此時也變了臉色。不過朱翊鈞關注的點和李昖自然不同,他在意的是整個這最后一句:“又聞北向人殺南向人,此以臣弒君之象。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主公覺悟,國或可保,若終昏蔽,身亦旋亡矣。”

  北向人殺南向人……北臣殺南臣?北臣是誰,南臣是誰?

  朱翊鈞不由想到,王家屏、梁夢龍、高務實、周詠都是北人,而趙志皋、沈一貫乃是南人。北臣殺南臣……莫非應了趙志皋之子趙鳳威被劾之事?

  當然,趙鳳威是死是活并非朱翊鈞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此以臣弒君之象”。不過他又有些搖頭,這事似乎應不著吧?

  “北臣”就算真殺了趙鳳威,這也和弒君毫無關系,而且這幾位“北臣”根本沒有弒君的動機呀!

  至于“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誰是妖孽呢?這四位北臣不可能有妖孽,王家屏和梁夢龍都是馬上要致仕之人,周詠一個舉手閣老,一言一行全看高務實的態度,他算得上哪門子妖孽?真是笑話。

  至于務實……朱翊鈞剛剛想到便立刻搖了搖頭。

  務實現在的名望的確了不得,可他只是因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以名望高了,實際各方面都沒有任何不軌舉動。

  再說,他這名望之所以高,本來就是因為替朕治理財政和東征西討所得,都不過是替朕做事罷了。總不能因為他兢兢業業,朕反而要說他是妖孽,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此時“吳王夫差”的凈聲又唱:“老賊多詐,是吳妖孽。我以前王之故,未卽行誅,今退自謀,毋勞再見!”

  “相國”則唱:“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爭之。公子多怨我,我有功于汝,反賜我死。我一死何足惜,但恨吳宮盡生荊棘,越人掘汝宗廟耳。”

  朱翊鈞再次變了臉色,心道:豈能如此對待有功之臣?吳國當滅也。我亦當以此為鑒,萬不可心生妄念,無端懷疑忠臣良將。務實乃我股肱,我前不久還賜他宸翰,說過“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這話,豈能失信于人?

  他正想著,卻聽到身旁的李昖長嘆一聲,不禁轉頭一看,卻見李昖雙目發紅,淚水盈眶。

  朱翊鈞心中一動,收起自己之前的心思,露出溫和的微笑,問道:“朕看恭順王入戲頗深,不知有何感慨?”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愛上青天”、“初次登錄”、“秦朝小駐”、“似水流年.Dc”、“肥柴不樂”、“milan123”的月票支持,謝謝!

  PS:妻子娘家有祖輩過世,因此耽誤了幾天更新。現在不僅事沒忙完,周圍陰陰陽陽也沒個準,我來得又急,筆記本沒帶,這章還是抽空用手機一點一點碼出來的,真是事倍功半……半個屁,壓根沒到“半”,十分之一的效率都沒有,頭大得很。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