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282章 宮里宮外(廿六)文華召對(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這個時空當中的萬歷天子武功卓著,這些年來朱翊鈞越來越喜歡親自參與軍事方略的討論,今天的文華召對也不例外。這不,現在又開始討論起各路大軍調動之后,具體應該怎么行動來了。

  既然是軍事問題,朱翊鈞毫無疑問仍是首重高務實的意見,其次則不是兵部尚書宋應昌或者管著兵部的周詠周閣老,而是董一元。

  高務實受皇帝重視不必解釋,董一元則是因為他在多年的軍事生涯中久鎮陜甘。例如,西北之亂后董一元就在魏學曾、鄭洛的先后指揮下從陜西一路打到青海、甘肅,而他當前的正式職務也是延綏總兵。

  因此,董一元對甘肅方面的作戰顯然是很有發言權的,如今趁他正好在京,朱翊鈞當然也會問問他的意見。

  高務實剛才其實已經基本說完了戰略層面的構想,接下來就是具體戰術,朱翊鈞便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董一元,想看看這位前線將領有沒有什么好的想法。

  其實如果從大明朝的習慣來說,朱翊鈞這樣做是有點壞規矩的,因為文官政治下即便是討論軍務,往往也是由文官們商量好怎么打,武將們只需要執行,只需要努力完成文官們交代的任務即可。現在朱翊鈞先問董一元,無疑就是搞錯了順序。

  不過現在的皇帝陛下威望可不一般——托高務實的福,這近三十年的“萬歷朝”在對外戰爭中未嘗一敗,今上萬歷天子被視為中興之主,幾乎可以說文成武德了。他既然要董一元先說一說,那除非高務實站出來反對,否則大家也就不好作梗。

  高務實自然不會反對,別說董一元本來就是他的人且即將退休,就算和他毫無關系,高務實也不會認為讓董一元先開口就能壓自己一頭。

  開什么玩笑,當前大明朝廷之中誰能在軍事問題上壓他南寧候高務實一頭?他眼下的地位不說去比較開國時的徐達、常遇春等人吧,那至少也不會遜色于初代英國公張輔。

  雖說人家是國公爺,而他還只是侯爺,但誰都知道這是他文臣身份和年紀太輕造成的,他高某人離“蓋棺定論”還早著呢。

  董一元顯然也沒想到皇帝會先問他,先是怔了一怔,然后便道:“回皇上,以微臣愚見,即便是青海、阿察禿兩地土默特蒙古騎兵調集順利,要抵達甘州附近也得花上小半個月,而河套騎兵(鄂爾多斯部)要抵達甘州,最快也是一個月之后了。

  這就是說,甘州至少要先撐住半個月,等兩部土默特騎兵抵達甘州外圍,吸引察哈爾蒙軍分兵,減輕城中防守壓力,振奮守軍士氣。繼而再撐住半個月,才有機會配合河套騎兵主力來個里應外合,擊敗或擊退察哈爾蒙軍。”

  朱翊鈞皺眉道:“不是說蒙古騎兵日行百里么,怎么會需要這么長時間才能趕到甘州?鄂爾多斯那邊也還罷了,畢竟按照日新的意思,是要讓博碩克圖先從歸化趕回尹金霍洛才能率軍出征。

  可是,青海、阿察禿兩地的土默特騎兵為何需要半個月才能趕到甘州?朕看他們的駐牧地就在河西兩側,離得并不遠啊。”

  董一元解釋道:“皇上有所不知,蒙古騎兵戰時自然可以日行百里,可是他們平時并不都在一處,而是分散在廣袤的草原各處,由各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

  這就意味著如果事前他們并沒有要出兵作戰的計劃,那么從接到朝廷命令開始,到首領們命各部牧民集中于汗帳、帥帳,再到清點兵馬出征,這其中就要花去大半時間。

  以臣對青海與阿察禿地區駐牧范圍的了解來說,光是這個過程至少就要花掉十天以上,故他們兩支騎兵出現在甘州附近,怎么著也是小半個月之后了。”

  原來是這樣。朱翊鈞明白了,看來以前的理解有誤,蒙古人雖然打起仗來隨時能進、隨時能退,但開打之前照樣也是要進行準備的,至少調集人馬就很費時間——當然,這比大明還是快得多,至少他們幾乎不必考慮“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高務實比董一元更清楚朱翊鈞這位“武功鼎盛”的皇帝底細究竟如何,見董一元雖然解釋了蒙古騎兵的征調,卻似乎默認了皇帝陛下了解蒙古騎兵的作戰模式,只好輕咳一聲,主動接過話頭。

  高務實道:“皇上,董總戎還有一些細節沒說明白。他方才說的半個月左右,乃是兩路土默特騎兵抵達甘州外圍的時間,其實即便到了那一步,也并不代表他們能立刻發動進攻。”

  朱翊鈞詫異道:“這又是為何?他們又不需要等待輜重,既然到了戰場,為何不能立刻開戰?”

  “因為蒙古騎兵作戰歷來是十分重視偵察的。”高務實道:“通常而言,蒙古騎兵在作戰之時,最注意做好前期偵察工作,幾乎不打無準備之仗。

  例如作戰之前,他們會盡量收集有關敵人的道路、河流、防御工事、軍隊組成即補養是否充足等方面的情報,并在戰爭中加以利用。

  蒙古軍隊行軍之時,一般在大軍的前面要派前鋒,前鋒的前面還要有哨騎,只要是幾百人以上的小部分,就一定要在周圍派出哨騎偵察。

  這偵察又分兩種,一種是武裝哨探,通常在周圍有敵軍時進行,哨騎往往登高望遠,或者劫掠敵人,逼近敵人的營哨去獲得情報。

  另一種是平時行軍的哨探,以發現居民為主,一旦發現居民或旅客,都要捕獲詢問四周的地勢、兵力分布、有什么要塞、有什么塢堡、哪里可以補給等等。

  這種哨探在行軍時的分布,有時可以遠至大軍的前面兩百公里之遠。一旦發現情報,根據情報的重要程度層層上報直到統軍大帥。

  也正是因此,三百年前鼎盛時期的蒙古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被伏擊過。而在作戰中,蒙古軍隊往往比當地軍隊更熟悉戰場周圍的環境,并能夠利用當地的環境來幫助作戰。

  而如今,各部蒙古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但既然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敵人是布日哈圖這個察哈爾最后的名將,想必一定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故此,臣對此二部進軍速度之預計比董總戎還要悲觀一些……臣以為他們恐怕要二十天左右,才能真正起到援助甘州的作用。”

  高務實這么一說,就輪到朱翊鈞擔心起來了,眉頭大皺道:“徐三畏把甘州情形說得危險至極,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甘州眼下究竟能不能擋住布日哈圖二十日勐攻?”

  董一元張了張嘴,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份,又把嘴閉上,朝高務實望去。不料高務實卻對他笑了笑,道:“董總戎,你是陜甘宿將,有話但說無妨。”

  董一元連道“失禮”,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朝朱翊鈞躬身道:“皇上,微臣以為甘州能否守住有一件事很是關鍵,那就是布日哈圖手中是否又有大量火藥。”

  他忽然說了這么一句,包括朱翊鈞在內的眾人便立刻回憶起來,當年布日哈圖可是學到了一手炸城墻大法的。雖說布日哈圖那個炸城墻的手段比較原始,但只要被他搞成功,威力卻是的確不小,只要火藥數量有保障,炸塌城墻不在話下。

  《修羅武神》

  宋應昌此時臉色一變,驚道:“不好,徐三畏的奏疏中說得很清楚,此次察哈爾蒙軍是攜帶有大量魯密銃的。既然帶著大量火器,那他軍中的火藥自然少不了……”

  朱翊鈞聽得也是心頭一緊,朝高務實問道:“日新,你說布日哈圖那個炸城之法能否在甘州實施?”

  高務實倒還鎮定,略微沉吟一下,答道:“他那法子其實是個呆辦法,需要有人把大量火藥密封埋在城墻腳下再突然引爆,通過這種陡然的震動使得城墻崩塌。因此,如果單從作戰的角度而言,他只有兩種辦法能夠達成這一前提。

  第一種辦法是使用攻城器械為掩護,強行將大量火藥送到城墻腳下。但這種法子太過明顯,城樓、城墻上的我將士見了不可能無動于衷,一定會想方設法摧毀攻城車,亦或者射殺、炮擊攻城車的推車士卒,使其無法達成目的。

  第二種辦法則是挖地道,只要把地道挖到城墻腳下,再將密閉火藥埋好,牽上引線,遠遠的點燃就能實施爆破。

  不過對于這種手段也不是沒有辦法應對:我軍城中必有地聽,可以查之是否有人在挖掘地道,如果發現蒙軍在挖地道,無論是灌水也好,灌毒煙也罷,甚至派兵反挖地道,在地道中與其對射、肉搏,都是可以破解此法的。

  皇上,蒙古騎兵之威在于騎,一旦是在地道之中近戰,我軍反而勝算大增,這一點蒙古人自己也知道。故,只要地道被提前發現并出手反制,臣以為布日哈圖便不太可能強令其部繼續作業。”

  朱翊鈞稍稍心安,對宋應昌道:“本兵千萬記得,在給徐三畏的部復中一定要寫明南寧候方才這些反制舉措,切莫大意失荊州。”宋應昌躬身領旨。

  “除了炸城墻,布日哈圖還可能有什么手段在短時間內攻破甘州么?”朱翊鈞又問道。

  董一元道:“臣以為察哈爾蒙軍遠道而來且行軍甚快,想來仍是以騎兵為主。如此便不太可能擁有大量火炮,故只要炸城之法不得施展,應該就不會有其他什么快速破城的手段了。”

  高務實則伸手做了個制止的動作,沉吟道:“臣倒沒有這般樂觀,因為此事之中還有個變數是朝廷目前尚未弄清的。”

  朱翊鈞問道:“什么變數?”

  “肅州之陷。”高務實思索著道:“臣若是沒記錯,自伐元之戰得勝后,戶部、兵部已經向西北諸鎮提供了超過五百門新式二、三號火炮,其中肅州至少應該獲得了超過三十門。

  然而此次肅州方面顯然警惕不足,導致快速淪陷,以至于如今這三十門火炮不知是否已然落入布日哈圖之手。倘若布日哈圖得到了這三十門火炮,那么其只要能夠合理利用,對于甘州城防而言便不啻于一大威脅……”

  高務實沒去過甘州,因此說到此處也不得不朝董一元詢問道:“董總戎,甘州城池是否堅固,是何形制?”

  “甘州城啊……末將當初進軍青海,倒還真駐扎過甘州兩個多月,算是比較了解。”

  董一元想了想,道:“甘州城始建于西夏以前,前元大德年間曾經擴修,至大二年重修,據說當時甘州城周長九里三十步(一步等于五尺)。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成于舊城東面增筑三里三百二十七步,總計周長為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高三丈三尺,厚三丈七尺。

  至于城防,甘州城墻東、西、南、北正中各開一門,各門上鑲刻橫額,東門為揚煦門,二門為寅賓門;西門為懷新門,二門為廣德門,三門為宣威門;南門為延恩門,二門為時薰門,三門為行熏門;北門為鎮遠門,二門為永康門。

  各城門頂上和城墻四角都各建一座三層飛檐挑角的門樓和角樓;正門之外都筑有甕城;城四周建有護城河,深一丈七尺,寬三丈七尺,連城門的河面上各架一座石孔橋。

  城東、南、北三面筑有城郭;東郭長四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二丈一尺;南郭長二里二十四步,高、厚與東郭相等;北郭長占東郭的一半,高、厚亦與東郭相等,唯城西未建城郭。”

  朱翊鈞插嘴道:“此僅城池形制,那么城防呢?”

  “皇上勿急,容微臣道來。”董一元繼續道:“嘉靖三十八年,巡撫都御史陳裴察看河西防務時,發現甘州城墻全是用沙土夯筑而成的土城墻,城門皆為木板,因此督率守軍在城四周各修筑敵臺六座,共二十四座。

  此次所建敵臺高丈余,分三層,開炮眼,可安放不同火炮,組成交叉火力,大大堅固了防衛。萬歷二年,總督三邊軍務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石茂華、甘肅巡撫都御史廖逢節先后奏準朝廷,撥付帑銀,從是年農歷三月初二動工,歷時二年,對甘州城墻全用磚石包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加固維修。

  據臣駐守甘州時所了解,當時城墻包砌共用磚四百八十八萬余塊,石條一萬一千余塊,石灰一萬七千五百石,此后甘州城防大固。”

  說到此處,董一元朝高務實拱手一禮,道:“據聞萬歷二十三年時,侯爺撥戶部銀于甘州,又加固了一次城防,然此時臣已不在甘州久矣,如何加固不得而知。

  不過,據臣聽聞,甘州彼時已經擁有城防火炮六十四門,其中二號巨炮便有十二門。由此觀之,臣以為甘州城防足稱堅固,甚至可謂甘肅第一雄城。至于甘州糧儲,應當是以可供一年固守所存,不足為憂也。”

  朱翊鈞聽完大喜,看了看高務實,笑道:“日新辦得好啊!如此看來甘州無憂,只要商議三路蒙古騎兵會合之后如何作戰即可。”

  ----------

  感謝書友“曹面子”、“cxxmp”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mailman”、“曹面子”、“書友20170107012220447”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H第五輕柔H”的8張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