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282章 宮里宮外(十八)東廠提督王安
  李文進去了王錫爵家開的賭場,這件事雖然也有可能只是巧合,但不管怎么說,在當前這樣的環境下肯定不得不查。高務實固然有自己的情報系統,但當著陳矩和劉平的面肯定不能直說——雖然他倆心里也清楚就是了——于是,這就要問一問東廠的情況。

  “王廠督是麟岡兄你推薦的,當前局勢微妙,不知麟岡兄以為他是否可以為我等所信任?”高務實沉吟著問道。

  “這……”陳矩忽然有些猶豫起來,半晌不語。

  高務實逐漸皺起眉頭,劉平見了生怕高務實動怒,連忙插話道:“想是侯爺貴人多忘事,王廠督雖然人品不錯,但他畢竟是皇長子的大伴出身,眼下之事若是交給他來辦……著實還是有些危險的。陳掌印所以沉吟不語,奴婢以為便是此故。”

  “哦,這樣啊。”高務實這才想起來,王安雖然是陳矩推薦上位做的東廠提督,但他在提督東廠之前的確是朱常洛的大伴。

  這事有些前因需要一說,最先的起因得從張誠倒臺算起。當年張鯨被高務實整倒之后,張誠接替他成為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并照例兼任東廠提督。

  張誠與張鯨同出一門,原先都是大宦官張宏的干兒子,不過張誠與張鯨兩人的私交并不算太好,畢竟他們實際上是競爭關系,也逃不了內卷的命嘛。

  雖說關系不怎么樣,但張誠上臺后卻也慢慢與高務實走上對立面,比如他他多次暗中聯合申時行與王錫爵,慫恿心學派與高務實對著干。

  可惜心學派當時一直被高務實接二連三的大功壓得喘不過氣,實在不敢太過于明目張膽,只敢背地里使絆子,而偏偏高務實的功勞越積越多,這些手段最終也沒起到什么作用。

  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申時行雖然一直想控制黨爭烈度,誰料江南漕軍騷亂一事最終還是鬧大了。這一來,申、王兩位閣老因為御下不嚴,難免要為下面的人胡作非為負責,因此被迫雙雙致仕。

  事情到這兒,張誠其實都沒有徹底暴露,高務實只是通過內務部的報告知道他有幾次暗中拜訪申時行的舉動。張誠的真正暴露,反而是因為申、王下臺而驚恐不已,病急亂投醫之下居然跑去和武清候府拉關系,生生搞了個聯姻出來,這才曝光的。

  張誠自己雖然是太監,但他家并不是只有他一棵獨苗,他是有兄弟的。所以急切之下,他就為自己的侄女攀附上了第二代武清候李文全之子李誠銘。

  李誠銘是李文全的長子,理論上只要活過他爹,就是下一代武清伯——倘若今上活得夠久,按照朱翊鈞的風格,搞不好他還能繼續當武清候而不必降等承襲呢。

  這其中的輩分是這樣:第一代武清候李偉是朱翊鈞生母李太后之父,所以李文全就是國舅爺,那么李誠銘相應的就是朱翊鈞的表兄弟。朱翊鈞對親人出了名的好,因此在張誠看來,抱住武清候府的大腿,自己怎么著也應該是安全了。

  自己的侄女嫁給了皇帝的表弟,這可不就意味著自己也是皇親國戚了嗎?不看僧面看佛面,皇爺就算知道自己曾經對高閣老動過歪心思,想必也會網開一面才對。

  武清候府的確非同凡響,李偉被追贈安國公,他家的襲爵也沒有降等,這都是前文細說過的,就不贅述了。

  可惜,張誠沒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朱翊鈞根本就不是因為“圣眷”而對武清候府如此之好。他只是因為現在自己武功已經鼎盛,因此更需要一些展現孝道的事情作為自己圣明天子的點綴罷了。

  于是就出事了。高務實順藤摸瓜查到張誠當初的確多次慫恿申時行、王錫爵和自己作對,那現在申、王都以敗退,豈能還留他張誠在東廠這樣的要害?

  很快,科道蜂擁彈劾張誠違規勾連攀附,甚至有人說張誠乃是東廠提督,居然還結交勛貴并與之成為姻親,此乃武清候勛貴干政,有圖謀不軌之嫌!

  說實話,武清候李文全的確是掛名的五軍都督府左都督,但現在五軍都督府因為京營改制而更加成了空殼衙門,他這個左都督又沒有在生產建設兵團任職,相當于一個人都調不動,憑什么玩意“圖謀不軌”?

  但是,這種事的實情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規矩不能壞,于是這件事就鬧大了,大到皇帝不得不用嚴懲張誠的辦法來保護李文全。最終結果是李文全不過罰俸三月,張誠卻撈了個“貶為奉御,發孝陵衛司香”的下場,陪他那干兄弟張鯨一道去給朱元璋燒香了。

  張誠滾蛋之后,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缺位,陳矩作為掌印大太監便有了舉薦權。思索過后,陳矩推薦了王安。

  王安是保定雄縣(今雄安新區)人,在原歷史上也算是明末重量級人物。在原歷史上,他于萬歷二十二年由陳炬推薦成為朱常洛的大伴,也由此飛黃騰達。

  如果從原歷史的角度來評價,王安應該算是萬歷中后期,歷泰昌、到天啟初年比較活躍的一個大宦官。最讓人們記住他的是王安在“移宮案”中,幫助楊漣等東林黨人從李選侍的“挾持”中救出太子朱由校(熹宗),并助其順利登基這件事。

  當然,除了“移宮案”,王安在萬歷年間一直想辦法保護皇長子朱常洛,在光宗登基后又參與了一系列的政務決策,且與東林黨人較為親密的關系也是高務實有些印象的。不過,最讓高務實印象深刻的,其實是他門下的魏忠賢反咬王安并借機起勢。

  此刻高務實聽了劉平的話,除了順口回應了一句便沒有太多反應,其實他是在仔細回憶自己前世在史書中對王安的各種記載,以便確定他到底應該是這個怎樣的人,以及他保護朱常洛究竟是單純的“忠于職守”,還是他在做朱常洛大伴的過程中實際上形成了“忠誠”。

  這是事關接下來許多要事安排的問題,高務實不得不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務實還需要據此判斷是否需要換掉這位廠督,畢竟東廠提督可是個十分關鍵的位置,好不容易把張鯨、張誠接連搞掉,可不能讓他倆的繼任者依舊是個和自己唱反調的。

  在原歷史上,王安是萬歷六年入選內書堂的。有明一代的小黃門入宮,都會投到一個大太監門下,而王安好巧不巧的,正好投到了馮保門下。

  萬歷六年,李太后在兒子大婚后基本已經不問政事,馮保與張居正一人掌內廷,一人控外朝,互為援引。毫無疑問,此時的馮保權勢滔天。

  理所當然地,王安在完成了內書堂的學業后,就進入了六科廊寫字。之后如果一切順利,王安就能進入文書房,再入司禮監,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向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子發起挑戰。這也是明代宦官上升的正統途徑。

  但萬歷十年,張居正離世,馮保失勢被貶,王安最大的靠山倒臺了。所幸,當時的王安年紀不大——進入內書堂學習的孩子,一般在十歲左右。王安萬歷六年進入內書堂,萬歷十年的時候,他的年紀應該在十四五歲左右。

  一個十四五歲的小黃門,自然很難被當做馮保的死黨,也容易被人忽略,因為實在無足輕重。如此,王安靠著年紀小,躲過了這場朝廷的政治劇變。

  王安運氣倒是挺好,因為接替馮保掌管司禮監的是大太監張宏。張宏應該是很看好當時的王安,所以王安的宦官之路并未被打斷。同時張宏還提攜了陳矩——沒錯,原歷史上可沒有高務實,所以陳矩是被張宏提拔的,后來他做到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

  關于這個兼任,本書很早就說過,是非常少見的情況,因為司禮監掌印一般不兼職,東廠提督通常由司禮監排名第一的秉筆太監兼任。由此也能看出,陳矩的確是極得朱翊鈞信任。

  繼續說回王安,為什么高務實認為張宏沒有為難王安?因為萬歷二十二年的時候,陳矩向朱翊鈞推薦王安成為了皇長子朱常洛的大伴。這就從側面證明萬歷十年到萬歷二十二年,王安一直沒有離開這幾位權宦的視野,且才學與閱歷一直在增長,所以才能得到陳矩的舉薦。

  之后王安似乎還參與了一些事情,但高務實這會兒確實想不起來了。他根據時間線仔細想了想,再次搜尋到有關王安的記憶就已經跳到了著名的明末三大案之一:“梃擊案”,而且高務實想起來的,是這場大案中王安的一些細節表現。

  “梃擊案”這件事本身一點都不復雜,大致就是有個哥們拿了根木棍,居然進到慈慶宮(彼時已經成為二太子的朱常洛居所),要行刺太子。刺客未能得逞,但顯然朝中一片嘩然。然后開始查,查來查去,反正查到了鄭皇貴妃的頭上。

  當時輿論一面倒地要朱翊鈞秉公查辦,說白了就是朝臣們要求這次必須好好教訓下鄭皇貴妃。

  朱翊鈞當然舍不得,于是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了受害者朱常洛。這個時候,王安給朱常洛出了主意,意思是幫著皇帝把這件事情遮掩過去,放鄭皇貴妃一馬。

  朱常洛對于這次行刺肯定是大為惱火的,他多年來受鄭皇貴妃的氣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散的,但朱常洛還是遵從了王安的建議,跑進宮里當著朱翊鈞的面,與鄭皇貴妃上演了一幕“母子情深”的戲碼。這出戲效果很好,朱翊鈞覺得自己這個兒子很懂事,鄭皇貴妃也暫時被安撫了。

  故事講到這,正常人應該就都覺得“梃擊案”算是過去了。然而并不是,王安接下來的一個舉動,一直被人忽視,連高務實也是這會兒因為要仔細琢磨這個王安靠不靠譜,這才想起來。

  王安幫朱常洛起草了一份東宮詔令,簡單的說就是關于“梃擊案”東宮的官方聲明,內容基本是各種打圓場,說明太子與鄭貴妃感情好如何如何好之類狗都不信的廢話——但是,王安在這份詔令里的用詞很考究。

  王安是用朱常洛的第一人稱寫的,然而不同于以往所用的“兒臣”之語,而是處處皆以“本宮”來自稱。大明的太子正式自稱一般有兩種:“本宮”或者“孤”。不過,“孤”并非只有太子能用,宗王其實也可以用。

  如此一來,他在此處為太子特意使用“本宮”作為自稱,事實上是彰顯和強調了朱常洛東宮太子地位的不可撼動與權威性。

  朝臣讀懂了,朱常洛不是不生氣,而是這件事與太子之位比起來無關痛癢,于是朝臣也默契地不鬧了;朱翊鈞讀懂了,自己的這個兒子終于開始有了帝國繼承人的氣度與眼光,拿大放小,隱隱有了君王風范;鄭皇貴妃也讀懂了,朱常洛的儲君之位已是既成事實,難有更易,自此不再有過激之舉。

  王安用一封詔令,結束了“梃擊案”可能引發的政治動蕩,并化危機為契機,事實上鞏固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可謂機智過人,立下大功。

  想到這里,高務實仿佛思維被激活,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只不過時間線同樣有些跳躍,直接到了萬歷晚年,是福王朱常洵終于要就藩洛陽那會兒。

  當時朱翊鈞和鄭皇貴妃為了保證這個寶貝兒子以后不餓著凍著,幾乎竭盡財力賞賜福王,當時的說法叫“竭天下膏脂予”。

  此時發生了一件小事:不知道是不是太子朱常洛醋意大發了,他居然扣下了宮中原本要送給福王的十箱財物,并二話不說下令搬到了自己的府邸。

  其實在這件事上,高務實是能理解朱常洛的,就三個字:憑什么?

  都是兒子,我還是太子,做爹媽的把家里瓶瓶罐罐都送給了小兒子,我做老大的以后怎么管家?這是一種憤怒,委屈,悲痛各種情緒交織的心理狀況。

  王安也明白朱常洛的心思,但他仍然勸說朱常洛。怎么勸的高務實不知道,反正最后還是把朱常洛說通了。于是王安把那十箱原本放在華麗箱子里的財物,換成了普通的箱子,送到了福王那兒,并另外以東宮的名義加贈十件禮物。

  然后王安給皇帝的說法是,太子覺得這些箱子太扎眼,恐引起朝臣不滿,故而刻意搬進府中更換箱子。同時為了表現兄弟之情,太子還讓我贈送十樣精美禮物給福王。

  朱翊鈞對此表示非常滿意。當然,朱翊鈞從來不是傻子,所以等王安一走,他轉身就對身邊的人說此事肯定是王安的主意。

  不過,光是想起這兩件事對此刻高務實的意義不大,畢竟這只能證明王安是朱常洛身邊的救火員,而高務實現在需要探知的是王安對朱常洛的這些貢獻,究竟是出自于忠誠還是僅止于職責。

  好在此時,他又想起了“一件小事”。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KeyNg”、“GJC0516”的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