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277章 戰后波瀾(十三)帝心臣意
  文華召對一直到了中午才告一段落,商議了方方面面許多問題,大致上將后續一些主要戰略規劃擬出了一個章程。這讓已經開始發福的萬歷天子朱翊鈞有些疲憊,散會之后沒有回到乾清宮用膳,而是直接在文華殿東配殿用膳。

  文華殿東配殿是以前他讀書的地方,近年來也常常使用,一切擺設均按照他的意思,維持十年前高務實辭任回鄉參加科舉之前的模樣。這意味著,他用膳之時的側席還擺著高務實當年的席位。

  這個席位上現在自然是沒人的,但案上卻擺著四菜一湯、一副碗筷。皇帝的侍從全都被趕到殿外,甚至包括陳矩在內。

  “務實,我知道你不喜歡飲酒,早年我總是喜歡逼你陪我小飲,那是少年人不懂事,以你的大度,想必不會怨我吧?不過今天我不逼你,我喝我的酒,你吃你的菜,咱們隨意聊聊便是。”皇帝自斟自飲,自言自語道。

  “這些年來,你幫了我不知道多少忙,雖說升你的官看似也是君臣之道,不過我一直覺得,從你幫我解決的麻煩來看,這些封賞其實是不夠的。你呢,也應該心里清楚。”朱翊鈞小飲一口,嘆道:“但是國朝自有規矩,即便我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外廷也肯定不答應,到時候搞來搞去,沒準反倒是你倒了霉。”

  “不過這次滅了北元,對咱們來說局勢就該大變樣了,今兒個申先生的態度我看就很能說明問題。你知道嗎,他日前在內閣的態度可不是今天這樣,那可是堅決反對你入閣,而是提出給你封爵的……嗯,當然,是武爵,而且還不世襲呢。”

  “從今天的情況來看,似乎他和王先生都想明白了,既然反正也壓不住,那干脆就別壓了。不過我還是挺奇怪的,他們是打算放棄和咱們作對了嗎?我總覺得這事兒還有點懸,他們沒準有什么其他想法。”

  “不過這次你干得也有毛病,尤其是你扔下大軍自己回京的做法可不太地道,明白人知道你是免得被外廷一些人攻訌,瞎了眼的那些人只怕還以為你是做給我看的。”

  朱翊鈞輕哼一聲,端著禹瓷小酒杯轉了一轉:“我看什么呀,看你會不會帶著幾十萬大軍回京,給朕瞧瞧你的軍威?哈,你要是會這么做,那就不是高務實了,我還不知道你?

  嘿,要不是你兵權沒人轉交,我猜你打完兩場決戰之后最希望的就是趕緊交了兵權。而我今天傳旨讓你等禁衛軍一起回京,你還會左思右想,生怕這里頭有什么忌諱,然后走一天就寫一道疏文,向朝廷報告行止,對不對?”

  “你這個人吶,什么都好,就是太一本正經。”朱翊鈞哀嘆一聲,朝高務實空著的位置舉了舉杯,道:“你明明知道天底下沒有第二個人能跟我無拘無束的談心,就算翊鏐都不能的,可你卻偏偏不肯那樣,非要時時刻刻君君臣臣……我有時候都想問你,咱倆難道就只是君臣?啊?”

  “咱倆當年怎么說的來著,共創盛世!可怎么共創啊?我又出不去,自然只能給你權力,讓你去操刀實現,要是兵權不給你,你怎么實現?這天底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有多少力氣做多少事,我總不能連這都不明白吧。”

  “當然,我是皇帝,權力很大,受到的約束也多,這都是沒法子的事,當年母后罰你連貶三級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朱翊鈞面現酡紅,瞇著眼道:“現在母后不管我了,可是天下百官卻個個管起我來了……哈哈,真是孤家寡人,孤家寡人!”

  這一次說完,朱翊鈞沉默了片刻,似在思索什么,好半晌之后才又夾了口菜吃下,邊嚼邊道:“務實,你知道嗎,拿下北元之后我忽然有點茫然。兩百年的宿敵啊,忽然之間就沒了,我甚至有點不知道自己現在究竟該干嘛。”

  “還有吳兌和梁夢龍說的那番話,說實話我聽著其實也有點忐忑。建城鎮守察哈爾,左右中三個城控扼一大片草原,這個計劃真的行得通嗎?他倆到底是和你商議過之后提出來的呢,還是自行其是、胡說八道的?”

  “種土豆這事,我估摸著應該的確是你和他們說的,但我就怕他倆是給點顏色就開染坊。你真的覺得種土豆就能穩住三個城,然后……嗯,就像你以前說的‘以點帶面’,以此控制住察哈爾?我怎么總覺得有點懸乎啊。”

  “不過,他倆有個觀點我倒是認可的,就是土默特目前來看應該還是靠得住的,你那個學生大概也不會有什么異心。問題是這種局面能維持多久呢?怎么保證你學生的兒孫們也和他一樣?”

  “還有,梁夢龍剛才的話也沒說明白,只說假設在察哈爾的兵力為十分,這十分如何分配給三個城池,卻沒說這‘十分’到底是多少人。另外,這些兵力該從何處抽調,亦或者是新增?他也沒說……他是還沒來得及和你商量,還是自己心里原本就沒底?”

  “哦,對了,還有還有。咱們若是在察哈爾大種土豆,不知道會占去多少草場,這些問題你應該算過吧?反正我覺得應該是會種在城池不遠處,那剩下的草場也就都離城池較遠了,到時候咱們到底如何建設馬場?誰又去放牧呢?”

  “你是做過遼南副使的,肯定知道咱們大明的馬政就是一筆爛賬[注:高務實當年的金復海蓋兵備是由遼東苑馬寺卿兼任,即高務實主持過遼東馬政],這察哈爾到時候會不會也搞成一筆爛賬?可別和北直隸當年一樣,搞出個霸州馬匪來,禍害河北數十年,那可就是大麻煩了。”

  到了此時,朱翊鈞一壺小酒幾乎喝光,目光也有些迷離飄忽起來,喃喃自語道:“不過,也許是我多心了,你做事一向都有條理得很,這些問題想必早就有了通盤考慮吧。唔,我明白了,你是打算捏著這些事等入閣之后在辦,以此堵住某些人的臭嘴是么?嗯,好主意,不愧是你呀……嗝!”

  就在朱翊鈞一個人在文華殿用膳完畢之后不久,也就是文華召對散會不到兩個時辰之后的下午,身在延慶州的高務實便已經接到飛鴿傳書,大致上得知了上午文華召對的過程,以及御前會議的大致論點。

  延慶州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置,在那之前一段時間,成祖朱棣北巡,駐蹕團山(今延慶舊縣鎮團山),以媯川平坦,土地肥沃,設隆慶州,轄永寧、懷來二縣,移民屯墾,直隸京師宣府。

  永樂十二年設隆慶州時,州城沿用了元朝的舊城。宣德五年,陽武侯薛祿進行了修葺。景泰二年,副總兵紀廣重修城池。三年,永寧衛后千戶所副千戶劉政導挖掘環城護城河。天順七年,知州師宗文、守備指揮汪镕開始改建磚城,直到嘉靖年間才完成。

  隆慶元年十一月,為避諱年號,隆慶州改為了延慶州。萬歷八年,知州師嘉言展修了北城。十六年,因北地漸富,當地開設西水門。到了去年,當地操守、把總等人奉命增修南關,并新筑了西新堡磚墻、角臺、敵臺、關門、水門等,作為京師新防線的其中重要一環。

  此時的高務實剛剛視察了防務回到行轅,沐浴更衣后身著一襲深藍道袍,原是準備午休,不過此時得了京中消息,不由得走到窗邊沉思起來。

  還真不出皇帝所料,高務實正在思索今日文華召對的局勢走向,尤其是申時行的態度變化,以及皇帝堅持讓他帶著禁衛軍回京的用意。

  政治從來都是極為復雜的,因為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其自我思想,而他們的每一個決定或者僅僅只是態度變化,都有可能帶來全局性的變化。

  但政治有時候也是極其簡單的,其大勢就如同所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阻擋。而且有句話說得極其精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延續。

  所謂大勢,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經濟格局的變化,身處其中的人總會不由自主地去適應這些變化,即便他們很多時候甚至并不自知。

  在高務實看來,這個時代的人大抵很難自主意識到經濟格局的變化會影響政治。故,申時行態度的變化恐怕更多的還是從直接應對政治變化而來。換句話說,他應該只是意識到了時勢已變,實學派已經壓不住了。

  但高務實不認為申時行會認慫,因為認不認慫不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而是由他代表的集團利益決定的——他們不會容忍申時行認慫。那也就是說,申時行今天的變化應該只是調整了斗爭策略。

  怎么調整呢?是韜光養晦忍上幾年,等時局有變再出來搞事?亦或者主動后退,讓我鋒芒畢露,惹得皇帝側目,借皇帝之手剪除異己?

  看起來似乎都有可能。不過,皇帝那邊的態度看來還在意料之中,他并沒有覺得我對他有什么威脅,反而是在考慮借此覆滅北元之機為我們造勢。

  高務實這里想到的是“我們”而不是“我”,因為他知道,皇帝可不單單是為他高務實造勢,更是為他自己造勢。

  覆滅北元這樣的大功,別說郊迎、祭太廟這些常規操作了,按理說就算去泰山封禪也說得過去,畢竟這可是消滅了大明朝自開國就一直存在的宿敵。而且說來奇怪,大明朝還是華夏自古以來第一次站在敵人“大半個尸體”上建立的皇朝,它居然沒把敵人徹底打死——當然,這和元朝是個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國關系很大,的確也很特殊就是了。

  但不管怎么說,這次勝利對于大明朝而言,意義絕對非同一般,某種程度上算是徹底獲得了中國式的“皇朝法統”。

  誒,等等,好像還不夠,這件事還有更特殊的地方:現在是塞北一統,大明的確消除了自古以來漢人面臨的北方蠻族壓力,但問題在于北元的大汗圖們依舊跑掉了!

  呃,這算什么?完成度99%之后忽然卡住了?可真夠操蛋的……

  不過這也有個好處,飛鳥未盡,良弓不能藏呀!看來我暫時還是很安全的,皇帝就算已經徹底成熟到了全憑理智行事而不顧及舊日交情的份上,現在應該也還不會對我如何——前提只有一條:我自己不作死。

  只要皇帝還想再接再厲,真正取得完勝,徹底做一個勝過二祖列宗的中興之主,猶如漢武帝那樣威名赫赫,那他就應該繼續大力用我才對。所以……他要我帶禁衛軍回京接受郊迎,并和他一起獻俘太廟,目的應該并不復雜,就是為了彰顯武功、震懾群臣,以其一人之意志而為天下之意志,建立屬于他的宏圖偉業。

  高務實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常常吐出一口濁氣,整個人輕松了許多。他走回到書案邊,拿起信鴿送來的“極簡版會議紀要”再次審視起來。

  看了一會兒,他的眉頭又漸漸皺了起來。

  “察哈爾可不是那么容易徹底變成‘漢地’的,環洲師兄和鳴泉公還是小看了同化游牧卻又保證游牧騎兵戰力之間所需要的操作手段。”高務實摸著并未蓄須的下巴喃喃道。

  同化游牧不難,尤其是在徹底戰勝之后。比如現在察哈爾還剩下的那些不曾被圖們帶走的小部落,高務實就可以建議皇帝將他們打散扔進大明內地去和漢人混居,最多三代人過去,這些人基本就和漢人無異了。

  如果高務實再采取如同京華在南疆所施行的“戶籍歸化制”類似的辦法,三代過后他們的戶籍上都得變成漢人,甚至他們的后代會連蒙古話都根本不會說。簡而言之一句話:打散安置,不許聚居,這事就輕而易舉。

  只是這樣做并不符合高務實的大計劃,他費盡心思征服蒙古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蒙古人的游牧特性來強化大明的騎兵能力。既然如此,直接把剩下的蒙古人打散扔進漢人里頭有什么用?大明朝的體量擺在這兒,漢人根本不缺這點人口好吧!

  看來即便是環洲師兄和鳴泉公,在這個問題上恐怕也看得不深,這事兒還得我回京之后自己辦才行啊。就是不知道郊迎和獻俘太廟之后,我這酬功的事情到底會如何發展。

  尼瑪,我只要能入閣、方便今后安排大事就好,可別給我整出什么妖蛾子了……

  ----------

  感謝書友“書友20191007113800870”、“Flexbio”、“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