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205章 天命難違(上)
  中華文化有個特點,就如太極陰陽魚一樣,總能把一件事看出正反兩面。漢人常說“事在人為”、“人定勝天”。可與此同時,漢人又有一說,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亦或者“天命難違”。

  努爾哈赤堅持“事在人為”,心里想的大概是“人定勝天”,不過在原歷史上,當他自立反明之后,卻又以“天命汗”自居。可見不管是誰,隨著自己的身份的轉變,思想、立場等也會隨之變化。后世人所謂屠龍者終成惡龍,大抵便是這般道理。

  但此時的努爾哈赤還遠遠談不上惡龍,甚至未必稱得上屠龍者。他不過是在龍威籠罩之下既戰戰兢兢又想方設法猥瑣發育的區區“虜酋”罷了。若不是建州兵能戰,甚至在虜酋里都排不到太靠前的位置。

  五萬丁口,能有多大能耐!

  而原歷史上的努爾哈赤是怎么湊足人口的?有兩個關鍵:一是女真統一戰爭的勝利,讓努爾哈赤把女真各部的人口全部納入麾下,當時女真總人口大概在八十七萬左右,雖然在統一戰爭之中損失掉了一些,但剩下六十萬應該有。

  二是大明自己送給女真很多人口。這件事的關鍵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高淮亂遼”事件。當時李成梁二度鎮遼,而大明因為三大征的巨大損耗,朱翊鈞開始到處私派礦稅太監,高淮就是被派往遼東的那個。

  此人在遼東橫征暴斂、亂搞一氣,而李成梁非但不制止,還與高淮同流合污,最終鬧得大批遼東漢人無奈投靠女真,其中建州尤多。多到什么程度?當時努爾哈赤建都界藩城,“城外漢人男女絡繹往來,半于胡”——漢人占了一半。

  到了皇太極時期,他更加重視人口問題。從他繼位到駕崩,十七年間五次入關侵入大明內地,每一次都以掠奪人口財物為主要目的,甚至明確下令“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如崇禎九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出戰,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

  崇禎十二年三月,清軍渡運河,攻破山東濟南府,克城敗敵,俘人口二十五萬余,四月凱旋。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戰,最終打到山東兗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敗敵三十九處,獲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銀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口及牛馬衣服等物。

  所以說,女真人口不足的問題,一直被后金、韃清高層當做關鍵大事在重視,而掠奪漢人則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

  相比于直接的軍事征服,高務實更希望解決根本問題。如對遼東女真的統治或說羈縻,高務實就一貫認為“打鐵需得自身硬”,如果單憑遼東本地的實力就能碾壓女真全族,何至于會搞成歷史上那樣?

  改革鹽場也好,興辦鐵廠也罷,這都是在強化“裝備”,屬于外力。更關鍵的其實還是內力,也就是人。要知道,此刻遼東的漢人也不過就是百余萬上下,面對現在諸部爭雄的女真還能分而治之,萬一女真要真是統一了,遼東其實也談不上什么絕對優勢。

  所以這次高務實在決定要把建州女真再次分割為左右兩衛的同時,也在考慮另一個更加根源的問題:有沒有可能向遼東疏散人口,既緩解內地的土地兼并問題,又夯實遼東本身的統治能力?

  他在傳令給高逸民之前曾經反復推敲、仔細論證,認為這么做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效或許不如清末民初“闖關東”那樣成功。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大明接手的大元基本盤,是滿目蒼夷,百業待興的。當時整個北中國在元末幾十年的韓宋起義,群雄拉鋸的情況下已然是打成了一片廢墟,連陜西山西等傳統中原漢地都已經成了原始森林,更別提千里之外的遼東半島。

  由此,在初步統一中國后,大明開始了中國移民史上最后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移民。某種意義上來說,洪武大移民可以算是漢唐以降,漢族對傳統漢族地區的再殖民化以及再次實土化。

  在大明建國之前,唐末五代之后,漢族在這段衰落低潮時期,表現得實在難堪:丟了燕云,丟了河南,丟了河北,丟了河西,丟了寧夏,丟了河套,丟了越南……到最后衣冠南渡,依舊難逃,蒙古大軍的旗幟甚至插到了爪哇島,讓人情何以堪!

  而在東北,在公元四世紀西晉開始,就丟了兩漢時期的朝鮮四郡,也丟了遼東。除了初唐時期短暫的軍事占領之外,安東都護府一撤再撤,從平壤撤到遼東,再從遼東撤到遼西。

  盛唐開元初年時,太宗、高宗兩代人的心血便付之東流,滅亡高句麗的成果被新羅竊取不談,遼東亦成為渤海國的勢力范圍。再后來安史之亂,連河北三鎮都不能控制的大唐,又談什么復遼東,金甌全?

  以上這些時間加起來看,遼東這片土地,漢族中原王朝大概已經丟失一千多年。

  當大明軍隊克復燕云,水陸兩道再次登上遼東之時的的感觸,恐怕不比“西域一別一千年,再見已是伊SL”的物是人非差多少了。而大明,就是在面對闊別一千多年的漢唐故土,在毫無統治基礎條件下,開始了對東北的經營。

  事實上在明初,洪武年間不僅對遼東進行駐軍,也同時進行了移民。移民主要以軍隊、流放的犯人、罪官為主,大體上跟漢唐對西域的經營類似。

  然而情況很奇怪,直到到萬歷末年,努爾哈齊起兵前,遼東人口的增長幅度一直不大,甚至在某些時期不升反降。高務實覺得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遼東自古以來生存條件惡劣,明初時人就直言不諱的說遼東三面皆敵,女真、朝鮮、蒙古環繞,一定是兵戈不斷。

  二是衛所軍屯制度在宣德以來的崩壞,世襲軍官吞并屯田,喝兵血,吃空餉,士兵大量逃亡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三是永樂年撤大寧,宣德年撤開平(高務實現在的開平就是這個開平撤過來的),再經歷土木堡之變后,大明由積極防御乃至主動進攻的國防政策變為消極防御。遼東與中原的聯系在嘉靖年間,北方蒙古諸部徹底在漠南站穩腳跟后,路上通道事實上只有遼西走廊,遼東失去屏障,間接成為孤地。再由于遼東凹字邊墻修建,其戰略空間也被鎖死在半島。

  四是終大明一世,即使在強勢的洪宣時代,也未能真正如同韃清一般統治蒙古,雙方一直處于且戰且和,若即若離的關系,由此遼東歲歲有戰,歲歲不寧。

  五是遼東在大明遷都北京后,徹底定位成為京師吸收傷害的緩沖區,加劇了遼東四戰之地的情況。

  回到明初遼東,前面說明初遼東的環境,三面環敵,女真、朝鮮、蒙古,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由此大明當時對于東北的經營也是針對這三者的行動。

  在洪武時期,朱元璋一度打算重設元朝遼陽行省,直接實控東北,但是隨著北元昭宗繼位,不僅聯合了西北元朝宗王,而且聯合王寶寶部,在漠北站穩腳跟,同時與大明在漠南進行拉鋸、拆塔等中小規模戰爭;在東北,北元所屬吶哈出屯兵二十萬,對明遼東虎視眈眈。

  對此,朱元璋在鞏固和發展了明朝在北方的國防,堅壁肅野,通過北方五省移民,休養生息,有所恢復后,便在此基礎上不斷派遣大將對北元進行掃北清漠戰爭。

  當然朱元璋也從未放棄過和平解決的努力,只是在元昭宗拒絕與大明和平共處后,也只有武力解決一種途徑了。最終在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之后,徹底擊潰北元中樞,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過程中被殺害,由此北元瓦解分裂。

  在此之前,大明軍隊亦通過金山之戰降服吶哈出,同時招撫兀良哈部落取得一定成果,通過設置三衛,使其成為遼東屏障。

  事實上,此時大明在北方只有幾個大據點和零星的堡壘烽火,后世的九邊體系徹底落實,得等到嘉靖時期。同時,明長城初步完成也是在嘉靖時期。此為蒙古方面的情況。

  在朱元璋致力于解決蒙古問題的同時,大明與朝鮮在東北亞的爭端日漸激烈。在十四世紀晚期,隨著元末紅巾軍起義,半島高麗趁著中原大亂,擺脫了元朝的控制,接著積極推行北進政策,使得高麗北界從大同江推行到鴨綠江沿岸。

  等到大明進軍遼東時,高麗不僅已經在鴨綠江沿岸建立起穩固統治,而且開始跨過鴨綠江對女真部落進行招撫工作。等到大明要對原元朝在半島北部的故地設置衛所時,高麗為了鞏固成果,甚至插手遼東事務,不惜發動戰爭。

  此時,高麗大將李成桂在行軍途中發動政變,奪得了高麗大權,后來直接建國朝鮮。但是新生的朝鮮政權繼承了高麗時代的北進政策,包含著對東北地區的覬覦之心。

  這里要注意的是,彼時的朝鮮可不是萬歷援朝時期的所謂人畜無害的小中華,那會兒它甚至堪稱東北亞小霸主,對遼東有著致命的威脅。

  面對新生的朝鮮政權,朱元璋干了幾件聰明事。首先是以宗主國大義,始終不給予朝鮮正式封號,終洪武一世也沒有對李成桂進行正式冊封,只給了一個“權知高麗事”——名義上李成桂依然是臨時工加篡位權臣,名不正言不順,導致朝鮮立國時期的尷尬局面。

  其次朱元璋以宗藩體系下的朝貢貿易,對朝鮮在元朝留下來的戰馬資源進行不平等貿易,或用以物易物方式,或強行讓朝鮮貢馬,掠奪朝鮮的戰馬。

  由于大明在雙方貿易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壟斷了戰馬定價、交易方式,所以經過長期的不平等貿易,朝鮮戰馬的質量和數量大幅度下降,再也未能恢復朝鮮初期的盛況。這一點本書前文有述,這里不再重復細節。

  再次,朱元璋對朝鮮進行技術封鎖,戰略資源盡量卡死。比如如火藥配方、造炮技術,以及朝鮮弓弩所需牛筋等,要么限制,要么不給。總而言之,就是盡一切可能通過非戰爭手段削弱和制約朝鮮。此為朝鮮方面的情況。

  那么女真方面的情況呢?朱元璋對女真地區進行過招撫工作,但是由于洪武年間主要針對蒙古和朝鮮,大規模招撫女真工作得到永樂年間。洪武年間對女真地區的招撫,干得還不如半島上的朝鮮政權,但是也是因為洪武年間長期削弱朝鮮,也使得朝鮮止步鴨綠江南岸,再無實力進圖東北。

  大概在洪武后期,大明基本解決了蒙古在東北的襲擾,加上削弱朝鮮軍力取得不凡成果,對于女真的招撫團結工作也就開始落實。

  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基本上做到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可遠比他的經濟工作干得好。永樂年間大明對女真地區設置奴兒干都司,大規模進行招撫工作,基本解決女真問題,對蒙古放棄洪武時期漠南實土衛所和羈縻衛所并用政策,全面推行羈縻虛土,并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延續洪武積極進攻的態勢。

  接著重新溝通因為靖難之役失去聯系的兀良哈三衛,對朝鮮除了堅持洪武時期的技術封鎖、物資限制、買馬等必要措施外,另外放棄與朝鮮爭議的鴨綠江以南地區,專心經營女真地區。

  此時本可以作為大規模移民遼東的黃金時期來看,但是永樂時期的大明,跟初唐高宗時期很類似。通過繼承前朝苦心經營成果,秉承中國特色的宗藩天下觀,以羈縻為主,強大的軍事打擊為輔,加之經濟控制,將自身疆域勢力范圍擴張到極致。

  但是,與初唐府兵制崩潰也很類似,明初衛所制度崩潰,大多數地區要么事實上放棄,要么擱置。同時還面臨人口不足,關內如云貴地區,湖廣地區尚且沒有飽和,也沒有太多精力把遼東放在首位。

  明初永樂移民困境在于,一是靖難之役抽空了洪武年間在漠南的軍力,大寧都司在永樂初也是名存實亡,索性內遷。即使蒙古部落因為明初強大的軍事威脅,不敢南下穩定游牧,形成了真空區域,卻也讓移民過程中沒有保護和策應的據點。

  明中后期即成化到萬歷時代,主要困境跟明初相反。有足夠的人口,但是國家執行力下降,衛所制崩潰。薊遼宣大邊軍的實力,相比建國之初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守土還算湊合,拓邊基本做夢。

  尤其是萬歷時期還趕上了三大征,贏雖然是贏了,但打到后來幾乎也算是打空了家底,再想著什么擴張,已經完全沒有這樣的力量。

  然而高務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也讓他覺得移民遼東有了實力基礎。

  首先蒙古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另一半只要再過三四年,大概率也能解決;其次朝鮮問題不復存在,此時的朝鮮早就虛弱不堪,再過幾年等日本人犁過一番之后更不必說,很可能會是大明說什么就是什么,徹底淪為兒政權。

  唯一的問題只剩女真,但此時還只是萬歷十六年,不是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離崛起還早,甚至在他高某人的打壓和分化之下,很可能失去崛起的機會,外敵問題并不嚴峻。

  遼東現在既有玉米、柞絲、棉花、煤火炕、海鹽、鐵廠、北海道水稻等物,又有高務實提前布置的家丁武裝以及宣大精銳,可以說除了人口本身,其他條件都已經基本齊備,完全可以坐等移民到來,充實遼東當地。

  之所以現階段要穩住遼東邊境,等閑不要打仗,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說還有什么問題存在,那大概就是朝廷上尚未形成這種思想,更沒有出臺政策。

  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高務實正是大明的戶部尚書,而經過多年的努力灌輸,朱翊鈞也覺得大明朝廷對于賑災無所事事有些不對,現在一旦出現災情,都會問一問戶部,看有沒有什么辦法可想。

  災區的災民,正是高務實能想到的最佳移民對象。小冰河期由北而南形成災害,先把北方災民往遼東遷移,既可以緩解受災地區的壓力,又能充實遼東,可謂兩全其美。

  要說,難點大概就是怎么把災民運過去并妥善安置起來。不過這事兒高務實有辦法,京華的水運能力顯然可以利用上,而遼南之戰后收復的遼河河套地區,顯然就是最佳的安置地點——那里可也是遼河平原。

  高逸民看著剛才與他侃侃而談的曹簠,心中暗道:老爺欲以曹簠分割建州之功將李成梁拉下馬來,把曹簠推上遼東總兵之位,繼而屯墾遼河河套平原,卻不知赫圖阿拉城里的努爾哈赤是打算負隅頑抗,還是選擇“投降輸一半”?

  正思索間,忽聽得外頭傳令兵來報:“報——大帥,虜酋二貝勒舒爾哈齊遣使來拜!”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塵*埃”、“athulla”、“zhou4770”、“胖得飛不動”、“仁弟”、“雪碧無量”、“神霸天下2”、“單騎照碧心”、“CosifanTutte”、“河漢之上”、“好事終”、“嘻哈星”、“嘉輝”、“milan123”的月票支持,謝謝!

  PS:看到這么多月票我才知道,哦,又月底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