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大明元輔 > 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
  其實京營的問題,以上提到的處理辦法都屬于治療表癥,沒有一點涉及根源的。

  哪朝哪代都不缺聰明人,大明朝廷也是一樣,難道看出京營問題的根源很難嗎?不難,對于很多官員來講,這個根源并不難找,只是沒法說,沒法解決罷了。

  都知道大明正統年間,由于英宗盲目出塞,導致土木堡之變,此戰明軍在京精銳盡失,成為大明軍事力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英宗之后,明軍實力從太祖、成祖時代的巔峰逐步下滑,其中雖有多次改革圖新,然而頹敗的趨勢卻從未扭轉。

  很多后世之人把這件事看做京營衰敗的源頭,認為從此之后,勛貴集團被文官集團壓制,于是導致了大明軍事力量的下滑。

  瞎說。

  舉個例子,巔峰時期的唐朝不是貞觀之治時期的大唐,而是高宗李治時期的大唐,當時的唐朝已經進入文官時代,但是卻達到了盛唐擴張的極限,乃至后續經過武周、中宗等,一直到玄宗早中期,大唐的實力也沒有明顯衰落,難道那個時期的大唐不早就是文官時代了?

  國內的例子有人不信,那說國外吧。巔峰時期的荷蘭,是商人時代,也可以算文官時代;巔峰時期的英國,沒聽過哪位牛逼將領敢不聽唐寧街10號的吩咐吧?那也是文官時代;巔峰時期的美國……羅斯福難道不是出身“文官世家”,而是“武將世家”?

  有人要說了,這些都沒用,宋朝的例子怎么破啊?不就是因為文官暗弱,壓制武將,這才導致“弱宋”出現嗎?

  這話要分兩方面來說,第一方面,宋朝其實并不算弱,強弱是要看敵人的,大家所謂的“弱宋”,頂住了基本還在強盛時期的大遼;以半壁江山為代價頂住了巔峰時期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金國;又以半壁江山扛住了橫掃歐亞的蒙古四十四年……這很弱嗎?

  就拿蒙古來說,我們先看一看蒙古人滅國的速度:1206年,滅高昌回鶻王國;1206年,滅西哈剌魯汗國;1206年,滅東哈剌魯汗國;1218年,滅西遼帝國;1220年,滅后遼帝國;1222年,滅花刺子模汗國;1227年,滅西夏帝國;1231年,滅高麗王國;1233年,滅東夏帝國;1234年,滅金帝國;1236年,滅欽察汗國;1239年,滅羅姆蘇丹國;1240年,滅基輔羅斯公國;1241年,滅波蘭公國;1241年,滅匈牙利大公國;1241年,滅波西米亞王國;1241年,滅亞美尼亞王國;1241年,滅格魯吉亞王國;1241年,滅奧地利大公國;1241年,滅保加利亞;1241年,滅摩達維亞;1241年,滅威尼斯共和國;1253年,滅大理王國;1258年,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1269年,滅東遼帝國;1279年,滅南宋帝國。

  蒙古西征,才花了多少點時間就飲馬多瑙河、兵抵地中海了?滅遼吞宋的金國,在蒙古面前扛了幾年?區區半壁江山的“弱宋”卻扛了四十四年,還打死了蒙古大汗,這很弱嗎?

  不,這只是說當時的蒙古的確是游牧民族的最高光的時刻,跟開掛差不多罷了。而且要不是蒙古人在西征過程中發現了阿拉伯人工程器械和回回炮,它搞不好還拿不下半壁江山的“弱宋”。

  另一方面,宋朝的文官和明朝的文官風格其實根本就不同,雖然大家都搞理學,但宋朝因為開國時期就被草原王朝教訓了,所以文官集團整體比較畏懼草原王朝。

  明朝則正好相反,它是踏著蒙元帝國的尸體建立起來的!它的太祖太宗(成祖是嘉靖改的)壓著蒙古人攆雞趕狗一樣追著打了大幾十年!所以哪怕出現了土木之變,皇帝都丟了,也先甚至都開始考慮要拿多大的好處了,結果呢?

  結果大明的文官集團根本沒當回事,不就是丟了個皇帝嘛,多大點事?再立一個不就完了,老朱家沒別的優勢,就他娘的能生……

  于是也先發現,合著老子手里這不是個香餑餑,是個燙手山芋啊!

  所以土木之變后,蒙古人其實根本沒撈到什么好處,這事兒誰主導的?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

  這下清楚了,大明的文官集團根本不怕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文官集團只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好戰的一個文官集團!

  那么問題就轉回來了,既然這個文官集團如此好戰、如此剛烈,連跟人談和都視為不能容忍的恥辱,那為何大明的軍事實力還是不斷下降呢?

  甚至大明搞了幾次軍事改革,也沒能抑止這種下降的趨勢,頂多也就暫時性的延緩了一下呢?

  因為根子就歪了。

  朱元璋這位絲毫不懂經濟的太祖,制定了一個必然會快速崩壞的衛所制度作為明軍的根本制度,而且還特別喜歡搞“祖訓”,要求子孫后代不得違背,這才是后來那么多名臣名將都救不回大明來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朱元璋所創建的衛所制度在元末明初戰亂年代,確實能夠提供明軍充裕的兵員以及糧草。然而隨著國家的安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兼并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衛所制度所賴以生存的土地,肯定會被逐漸固化的階層占據,此制度因此就從根本上遭到了破壞。

  正統十年,邊防大將蔣貴上疏:“大同、宣府諸塞下,腴田無慮數十萬,悉為豪右所占”,連大同、宣府這等軍事重鎮之中軍田,被占據的現象都如此嚴重,其他地區可想而知只能更甚。

  果然,十余年后,形勢非但未曾有所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正統二十二年,“黃紱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嘆曰:‘健兒家貧至是,何面目臨其上’?”

  作為保家衛國的軍人,竟然到了妻子衣不蔽體的地步,可見明中期軍士地位何其低下,生活何其艱辛。

  明中期“海內燕安”,各地邊軍閑來無事,于是朝廷頻繁調動各地外戍兵卒入京駐防,誰知踏入京城的大明將士卻發現,自己成為了朝廷各衙門以及勛貴們的奴隸苦工,什么事都要他們去辦,尤其是各種工程,不去雇傭工匠,偏讓軍兵去做。

  因此,士卒都不愿到京輪防,而常常耽誤期限,朝廷卻仍然不恤軍情的對其重罰,輕者前往邊塞罰班數月,重者長達年余。在這種極端嚴苛的軍事制度下,軍人的地位跌至低谷,因此士卒的大量逃亡乃至兵變,便不可避免的在各地衛所相繼發生。

  弘治年間,明孝宗朱祐樘意識到國家正步入衰落,便從經濟民生、朝堂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孝宗這個人還是相當不錯的,寬厚仁和、勤政躬親、勵精圖治,朝堂上下為之一清,史稱“弘治中興”。

  然而軍事方面的改革卻是積重難返。弘治元年,時任兵部尚書馬文升便上言“雖解到衛所,隨逃者十常八九。”即便經過對將領家臣的清理,卻也只清出了百分之二三,相較于大量兵員缺額,這只是杯水車薪。

  到了弘治五年、八年,巡按御史張泰接連上疏:甘州多地田地肥沃之處,均被總兵、太監占據,駐防官軍之衣食不足,已經到了動不動就餓死人、凍死人的地步!

  此外,不僅僅來京換防的士卒遭到奴役,連同京師“十二團營”京營將士也逃不掉徭役之苦。團營十二萬精兵中每年被抽拔做工者多達兩萬,而且一去便是兩到三年,因此連待遇相對于其他邊軍來說還算“較好”的京營將士也多有逃亡。

  因此高務實早就認為,衛所制度不改,兵歸將有的體制不變動,這個軍事改革換了誰來都沒用,甚至讓他高務實自己挽袖子上去,也干不成什么事,頂多就是跟李鴻章當年的自嘲一樣,做個“裱糊匠”罷了。

  可是裱糊匠的工作只能嚇唬人啊,他也不是沒有做,譬如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就是典型的裱糊匠工作——對他京華集團來說不是,對大明來說肯定是!

  據他了解,京華現在給九邊各軍提供的隆慶二式火槍已經超過十一萬多桿,提供的大小各類火炮超過四千門,但是有多少用處,那真是誰都不敢保證。

  這些東西在戚家軍、李家軍、麻家軍之類的家丁部隊手里肯定是有用的,但如果發給衛所兵,搞不好依然是個燒火棍。

  為什么?人家飯都吃不上,打個屁的仗、賣個屁的命!你當是紅軍戰士啊?

  瞧瞧這兩位科道官的奏疏,“請罷班軍工作,令各都司統領官軍,隨帶器械,同原定營軍一體操練,如有工程,聽工部將覓夫銀兩雇募,將各軍糧鹽銀兩湊齊,雖勛戚邊臣不得違禁冒請”。

  這說的就是朝廷和勛貴、邊臣隨意役使軍隊做工的問題,可見這兩位老兄還算是膽子大的,敢把這事指出來。

  可是沒用啊,這事現在是個死循環:衛所兵缺錢不肯賣力訓練和打仗——朝廷覺得衛所兵無能,只能做做公——衛所兵更缺錢,只能做工,更不肯賣力訓練和打仗——

  沒完沒了,越來越爛。

  高務實此前讓朱翊鈞清查勛貴田畝,這事朱翊鈞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已經開始干了,成效多少有一點,但也不大,甚至還搞出一點亂子來。

  不要誤會,并不是哪位勛貴吃了豹子膽敢造反,而是下面的官兵鬧了幾次騷動。

  聽起來很神奇吧,皇帝把原先被侵占的軍田收回來分給你們,你們居然還騷動了,是不是腦子有毛病?

  還真不是。

  因為田分給你了,以前該你干的那些做工、種田之類的活雖然可能不用做了,但你該操練、該去打仗你就得去啊。可是這些人祖宗好多代都不操練、不打仗了,完全成了農民兼雜工,現在讓他們去打仗,他們自然既不會、也不樂意嘍。

  更何況,那些做工、種田的事,說不定還會被“大出血”的勛貴們變本加厲地還回去。

  這還搞個鬼?不騷動才怪了。

  可是這樣一來事情就難辦了,總不可能鏟除勛貴啊,真要是把勛貴鏟除了,皇帝一個孤家寡人,不得被文官集團欺負死?

  所以現在這件事也搞成了僵局,不清丈勛貴田畝,接下去的清丈工作就沒法做了;清丈勛貴田畝,這些也不知道是可憐還是可恨的衛所兵們又要騷動鬧事。

  于是這次巡視京營的兩位科道官也不敢有什么“搞個大新聞”的建議,別看說了七條,其實說穿了就是在兩件事上打轉:錢糧和紀律。

  但由于他們不敢拿衛所制度來說事,所以高務實只能給出這樣一個評價:

  說的都對,屁用沒有。

  不過郭樸現在并不是讓他就大明的軍事制度改革提意見,只是跟他說大閱的事,所以高務實只能壓下心中的不滿,放下這份奏疏,道:“朝廷應該同意了?”

  郭樸微微挑眉,道:“自然。”

  高務實無意義地笑了笑,道:“這些東西一時半會只怕也見不到什么效果,光憑這些,怎么搞這次大閱?”

  郭樸愁眉苦臉地嘆了口氣,道:“肅卿在時,邊軍整肅倒是頗有成效,但京營方面,他也沒工夫去動許多。到了為師秉政之時,朝中的局面又有了波動,能夠蕭規曹隨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不敢輕易對這京營下手,眼下看這情況,這京營只怕連抽調一萬看得過去的軍隊出來都不容易了,這可怎么是好啊……”

  我三伯不是沒工夫管京營,是連他都沒辦法!

  高務實心里嘆了口氣,暗道:京營問題說到底是衛所問題,衛所問題說到底是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勛貴的問題。說實話,我倒是有辦法解決,但那需要大量——不對,是巨量的錢財做后盾,然后分批次、分地域的處理。您老現在跟我說,我又不是神仙,我也解決不了啊!

  可是,郭樸畢竟是自己的恩師,他下臺前的最后一件大事,必須辦妥才行,縱然不可能徹底解決,至少也要能當時忽悠過去才行。

  實際上,京營雖然垃圾,可是也不至于連一萬能看得過去的人馬都抽調不出來,關鍵是勛貴們近一年來一直被清查田畝,心里都有怨氣,肯定是不會主動配合的。

  要讓他們主動配合,現在連皇帝都沒這個面子,畢竟清丈他們的田畝就是皇帝下的令。

  唯一能讓他們給面子的人,天底下有且僅有一位:就是我高務實。

  “若元輔信得過下官,這件事元輔就不必過問了,只請元輔給下官三日假期,三日之后,下官一定給元輔一個交代。”

  高務實換了口吻,做出了保證。

  ----------

  感謝書友“andychen236”、“楚科奇”、“陸森啊”、“霜之寶瓶”、“玄游冥”、“ASolaF”、“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話說昨天是三更破萬,我給寫錯了。今天估計也是三更。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