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北雄 > 第1686章迭代
    唐軍攻入高句麗王城,可以說取得了高句麗人的一切。

    高句麗君臣并沒有與城同亡之心,城破了,大家就都成了階下之囚,卻還有著生存下來的機會。

    如果把平壤城給燒了,那就一切皆休。

    在亡國之際,高句麗君臣顯然選擇了前者,于是便給唐軍留下了很多值得一看的財富。

    實際上高句麗人的國庫也沒多少東西了,這是一個虛弱到唐軍不來,他們自己也堅持不了多少年的半島政權。

    國力疲憊,權臣當道,官員貪賄成風,各個大的部落自成一體的高句麗,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程度。

    外敵的到來徹底殺死了這個曾經控制了遼東大部分地區,以及半島北部的城邦和部落混雜的東亞強國。

    順勢把它的一切都變成了歷史中的記載。

    …………

    高句麗的財富不在國庫里面,誰愿意把好東西放那里啊,高句麗的國庫更具象征意義,實際上高句麗人作戰,大多還都是貴族們自己出資。

    部落中誕生的官員不用說了,他們的根就扎在各個部落當中,是不會把國庫當回事的,只要每年向部落首領,幾位管理部落的大人,以及高句麗王上繳一定的供奉,便也成了。

    很像一種分贓模式,每年收獲的東西大家分吧分吧,最后剩下一點充入國庫,用來應急。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高句麗的行政體系很不完整,沒有怎么進行中央集權建設,還是分封制或者是部落聯盟制度在起著作用。

    這樣一來就和突厥那邊差不多,底層的百姓和部民非常貧窮,而官員們卻又富有的讓人驚訝。

    而這也和隋末戰亂中的中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門閥世族的家中糧草堆積如山,各個地方的倉房,乃至于國庫當中,卻空空如也。

    真可謂世上沒有新鮮事,人性決定了一切。

    所以說抄收了高句麗的國庫對唐軍來說只能算是開胃菜。

    從高句麗的王宮私庫以及各個官員的家中抄出來的財富才是重點。

    各類的金銀細軟,糧食,兵器衣甲,更多的則是從遼東搜刮來的大量毛皮,藥草,以及海上出產的珍珠瑪瑙等等。

    這些東西還沒有運回大唐,卻依舊緩解了大軍在半島過冬所需,之前的缺額部分不用再行籌措。

    只是這一戰雖然結束了,可如何收拾殘局依舊是一個比較考驗人的任務。

    高句麗一直號稱帶甲百萬,時不時就能出動十幾二十萬的大軍,在這樣一個時期,確實是東亞地區不容忽視的一支強大力量。

    當年楊廣征伐遼東,高句麗出兵直達五六十萬人,雖然楊廣不遺余力的幫助了他們,但從出兵規模上來看,高句麗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跟遠征的隋軍正面對抗的能力。

    不過話說回來了,以高句麗的國力,那已經是它的極限了,正是窮盡國力,與敵一戰,不成功則成仁,連平壤城都被隋軍攻了進去,僥幸才沒有亡國。

    那一戰隋軍輸的慘烈無比,高句麗贏的也是痛徹心扉。

    前隋有著楊堅打下的底子,緩了緩竟還有余力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遠征,高句麗其實就不成了,再也無法組織起那么大的陣仗。

    國中怨聲載道,死傷狼藉之下,很多部落都消失掉了,全民皆兵的結果就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死傷。

    如果不是隋軍后繼乏力,士氣低落,后方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拖了大軍的后腿,不然的話,不說平壤城,反正高句麗應該是保不住遼東城的。

    …………

    可以說,高句麗所謂的帶甲百萬肯定是夸張的說法,竭盡國力湊出個六七十萬人應該就是他們的極限了。

    高句麗的人口也沒誰統計過,即便是高句麗人自己也對國中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無所知,最詳實的記載是三十多年前,高句麗人自己大致計算了一下,據說國中有人口六十余萬戶。

    也就是差不多三百多萬人。

    這在當世的環境之下,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口數字了,放到其他地方,就這人口基數,幾乎必然會雄霸一方,無人能比。

    可惜在東亞其他兩個巨無霸的襯托之下,高句麗卻擺脫不了小國的范疇,三百多萬人多嗎?中原王朝肯定要搖頭,不多嘛,咱們幾座大城加起來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你瞧瞧,咱們隋末戰亂死了多少,加在一處他娘的高句麗都滅國好多次了不是?

    之外高句麗人向來浮夸,他們統計人口也就聽一聽就完,高句麗的官員們若不虛報,那都見了鬼了。
< r />
    …………

    不管高句麗有多少人,現在就都是大唐的了。

    朝中也沒人再想什么其他辦法,一切都按照倭國舊例來,大唐需要更多的人口,而高句麗人來到中原也不愁沒活干。

    二月間,朝廷的詔令便去到了半島。

    一個是詔李靖,杜伏威等人率軍班師回朝,另外一個就是詔大將軍李年設朝鮮都護府,治理新據之地。

    還有就是留下五萬唐軍,由李年等人主持戰后諸事。

    主要還是清繳山林里面的高句麗部落,挖墳要斷根,大唐既然滅掉了高句麗,那就不會再容許什么亂七八糟的族類崛起于半島之上。

    之外還要防備著阿史那多聞狗急跳墻。

    唐軍五萬人,加上新羅,百濟的人馬,差不多十萬人,應該是夠用了。

    半島上的諸軍十年一個輪換,作為正經的占領軍,朝鮮都護府享有不少特權,輪換之時也容許軍兵就地轉職當地官員。

    另外高句麗人的田土,全部收歸唐軍,可以由都護府任意發放,至于是給駐守的唐軍將士,還是讓新羅人,百濟人北上來耕種,朝中并不在意。

    等過上些年,那邊的情況穩定下來,看能不能反哺中原再做道理。

    打下來的疆土就要治理,治理的好不好兩說,只要想把這片土地徹底納入大唐,需要做出的努力還多著呢。

    …………

    三月中,揚州總管王澤回朝。

    幾乎是同時,吏部尚書裴世清上書請辭,年前的時候,裴世清便已向皇帝請歸田園,李破讓他等了等,至于等什么,現在也就清楚了。

    揚州總管王澤卸任回朝述職,順勢接掌吏部尚書之職,和范文進不同,王澤算是平級調任。

    只不過王澤卻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吏部為六部之首,掌管的是朝廷人事大權,幾乎相當于后來的省長回京后任職組織部長。

    不是升遷勝似升遷。

    朝官的仕途一般都是如此,在朝中任職一段時間,然后外放任職幾年,回京之后便會按部就班的升轉。

    而且王澤和范文進也沒什么好比的。

    王澤雖也是開國之臣,可論起功績來和人家范文進是沒辦法相比的,凌煙閣上王澤幾乎是敬陪末座,范文進則因身具平滅涼王李軌之功而高居于上,這就是差距。

    王澤身體倒是比范文進強多了,回到長安見駕過后,裴世清一上辭呈,朝廷詔準后,裴世清很干脆的退了下來。

    人家也沒在長安多待,三月末的時候便離京回去了河東老家,估計這輩子剩下的日子也不會再來長安了。

    說實話,裴世清自投效以來,沒立下什么亮眼的功績,投效之初也不過是為了家族才重新入仕。

    這些年在吏部尚書位置上,起到的還是一個穩定人心的作用,河東裴氏的家主,有著深厚的為官資歷,而且裴氏在前隋還出了兩位宰相。

    所以由裴世清主持吏部,算是幫助李破掌穩了朝廷人事大權,對于穩定朝堂政治架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也算是功成身退,而有了他這些年的轉圜,裴氏的狀況就比晉陽王氏要強的多,入朝為官的裴氏子弟就有十余人。

    雖還不能接過父祖輩的旗幟,可說上一句河東裴氏后繼有人還是有這個底氣的,不像晉陽王氏,人才斷代的現象極為明顯。

    再說了,裴氏如今還一位裴行儼正在軍中任職,離著大將軍的位置也不算遠了。

    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裴氏作為漢姓豪門,他的凝聚力比起其他名門望族來都可以說是世間數一數二的,幾大分支的裴氏族人歿后,至今都還要葬回河東聞喜的裴氏祖地呢。

    裴世清走后,王澤順順當當的接掌了吏部,走馬上任之前就把房玄齡,顏師古等人招到府上,設宴款待了一番。

    他離開京師好幾年了,在他眼中三省六部還是緊緊握在了皇帝手中,這和他離開的時候沒什么變化。

    可下面的官員們就不一樣了,很多都是新面孔。

    像房玄齡,顏師古兩人在他看來就都是如今的后起之秀,以這兩人的資歷,才干來說,將來的官職不一定會比他王澤低。

    他們缺少的其實就是開國之功,都是皇帝進了長安城才投效過來的人才,比起王澤這些從龍功臣,其實才干上要強的多。

    唐初時節人才的更新換代就是這個樣子,凌煙閣上的那些人物雖說各個功勛卓著,可真要論起來,大部分人都比不上后來投效的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