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備前宰相 > 第八十八章 壬辰倭亂(21)第二次平壤之戰(上)
  朝鮮國王李昖在知道了李如松率領明軍入朝的消息之后,便在義州的義順館親自迎接李如松。

  李如松身穿一件繡著孔雀補子的三品文官緋袍,意氣風發的坐在一頂往里御賜的紅明轎子里,遲遲不見其出來。

  直到朝鮮郡王李昖向其行禮請安之后,他才后知后覺的從轎子中探出身子,表現出萬分抱歉的對著李昖噓寒問暖。

  “愍([min]同“憫”)貴國無故受倭亂,大發兵馬來救。今當剿滅兇賊,原國王放心也。”

  這個態度,就好像是長輩在對晚輩安慰一樣,可是李如松無論是年級還是品階都比朝鮮王李昖要小不小。

  李如松的態度引起了部分朝鮮群臣的不滿,但是人家是手握5萬天兵的統帥,沒有他們朝鮮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收復朝鮮八道,也就只能對著李昖怒目而視,卻半天憋不出一個屁來。

  反倒是身為國君的李昖非常大氣的主動上答道“以寡人守國無狀,貽念皇上,致諸大人遠事征伐。雖刨心腹,安得報此天地罔極之恩?”

  隨后更是對著其說道“小邦一縷之命,惟在大人。”,之后更是主動向其行茶禮、行酒禮。

  之后在李如松的引薦下,李昖又向前左右三協主將行茶禮、行酒禮,三位都入李如松一樣接受了,可謂是極盡卑微之態了。

  也許是昨天李昖卑微的態度讓李如松非常受用,在第二日十二月十一日一早,李如松便在義州城外點將拔營。

  經過5日的行軍,大軍來到安州附近駐扎,其招來平安道都體察使柳成龍問話,并聽他介紹平壤城的城防結構。

  原來整個城像直角三角形一樣布置,平壤東南兩面靠近大同江,是兩個直角邊,東側緊挨著大同江,根本不適合進攻。

  南側有部分平地,這里是大同江下游沖擊出來的平原,但是面積狠下,也不適合布置大兵。

  的北側有靠近牡丹峰,整個西北一面是最長的斜邊,不過這里還有一條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流過。

  能夠在完全經陸路對平壤城發動進攻的只有牡丹峰山腳的西北角七星門,也就是上次祖承訓突襲平壤時候所進之門,以及難道的正陽門。

  西側斜邊的普通門沿著普通江修筑,想要從這里進攻,需要先渡過50米寬的普通江,而從側的大同門、長慶門出門10米便是濤濤的大同江江水。

  望著如此堅固的平壤城,李如松皺起了眉頭,他很難想象憑借平壤城的朝鮮軍是怎么被日軍打敗的。

  哦~好像說朝鮮軍望風而逃,平壤城不戰而落入日軍之手的。

  當然也有好消息,那就是盡管日軍占據平壤已經有5、6個月之久了,不過小西行長一直沒有特意增筑平壤城的城防。

  主要是日軍并沒有控制平安道和黃海道,不能就近征發民夫修筑城防。

  再加上小西行長的主要精力一直被沉惟敬那個騙子牽著鼻子走,甚至已經相信了他議和即將成功的謊言,自然沒有精力再去修筑城防。

  聽到這個消息的李如松,松了一口氣,對著諸將說的“幸虧日軍沒有依平壤而守,不然我們就有麻煩了。”

  但是饒是如此,李如松依舊對平壤城非常忌憚,還是想要以計破敵。

  為了迷惑日軍,他特意派了人去平壤通知小西行長,天兵入朝是為了幫朝鮮幫助朝鮮從日軍手中接受國土,議和的條件已經為大明皇帝接受,朝鮮義京畿道為界互分南北。

  小西行長雖然很希望和談可以順利,但是他總感覺這個有些不對,因此并沒有親自斧山院議和,而是派了家臣大浦孫六等23人前去,最后這23人全部為明軍亂刀砍死。

  明軍最后檢查尸首發現并沒有日軍主將小西行長的尸體,李如松便判斷出突襲平壤已無可能,臨時將計劃改為強攻。

  柳成龍擔憂平壤城高池堅,日軍又有鐵炮之利,害怕入朝第一戰就會陷入苦戰,因此出言勸阻。

  但是在聽完柳成龍介紹完平壤的守備之后,李如松卻哈哈大笑道“倭但恃鳥銃耳,我用大炮,皆過五六里,賊何可當也?”

  十二月十三日,李如松會同朝鮮軍抵進平壤城,巡視城防守備情況。

  他首先望向左側的牡丹峰,對著眾人說道“日將不善守也,若是在牡丹峰上筑城,與平壤城互城犄角之勢,使我不能攻也。”

  他的話音剛落,就將牡丹峰上出現了一些青色的旗幟,居然是日軍趁著明軍立足未穩,提前派了1000人出城守備牡丹峰。

  看到此情此景的李如松尷尬了片刻儼然而笑道“沒想到真的被我說中了,可惜我不是曹操,這里也不是華容道。”

  隨即他命人在城北樹立幾面大旗,上面寫著“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然而作為回擊的,卻是牡丹峰上向山腳射下的鐵炮彈丸,沒想到居然還真的打傷了幾個朝鮮兵。

  見到此情此景,李如松派真定兵羊攻牡丹峰,但是此時負責牡丹峰守備的是宗義智家老杉村智清,他利用牡丹峰上的山石作為依靠,躲避山下明軍的箭失,日軍則在石縫之間向攀山的明軍射擊。

  明軍被日軍鐵彈所阻,丟下幾面鐵盾之后狼狽退走。

  杉村智清將明軍退走,眼饞明軍丟下的輜重,特別是明軍手中舉著的鐵盾是日本少有的軍備,他便派人下山撿去這些盾牌,結果被明軍殺了一個回馬槍,丟下數十具尸體之后狼狽的逃回了山上。

  杉村智清見到這種情況無助的皺了皺眉頭。要不是小西行長對明軍南下準備不足,若是提前在牡丹峰筑城,又豈會有這樣無奈的結果。

  但是小西行長和宗義智等人到底還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老武士,在得知明軍南下的消息之后不久,就很快作出了布置,杉村智清帶人駐守牡丹峰就是其中的布置之一。

  這本就是李如松對日軍戰斗力的一次試探,如今既然已經大致試探出日軍的戰斗力,更是摸清楚了日軍鐵炮大致的射擊距離,戰術目的已經達成自然選擇收兵。

  對于李如松來說平壤之戰在失去突襲的突然性之后,也就熄滅了快戰的想法,一兩日的得失并不在意,真正的大戰還在后頭呢。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天夜里小西行長和宗義智各自率領一隊軍勢出七星門和含毬門,對著北側的明軍營壘和南側的朝鮮軍營壘發動夜襲。

  盡管日軍已經訓練有素,人人口銜木棍不發出一點聲音,但是依舊為明軍哨兵發現。

  由于夜色昏暗明軍不敢出寨應戰,因此隔著柵欄使用三眼銃和虎蹲炮對著黑夜中開火。

  虎蹲炮本就是明朝戚繼光抗倭時期,由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為了反制倭寇的鳥銃而發明的。

  為了克服發射時容易產生后座而造成自傷的缺點,在炮口安裝了支撐架,故虎蹲炮以射擊時外觀像勐虎蹲坐而得名。

  該炮重量輕,體積小,尤其適合于騎兵使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催生了明朝陸軍騎炮兵,也是世界歷史上首支騎炮兵。

  虎蹲炮能夠發射散彈,可一次射出約100顆鳥銃用彈丸或50顆大彈丸,火力散布面積大,可有效殺傷密集的敵軍,正是夜晚對未知敵人能造成有效殺傷的利器。

  但是虎蹲炮的射程不遠,即便是最大口徑的也只能射出500米左右的距離,大部分虎蹲炮的有效射程在200~300米左右。

  虎蹲炮嚴格來說并不算是大炮,他更像是日方也有裝備的30匆大鐵炮,是一種大口徑鳥銃,但是由于其比大炮方便攜帶,自其發明之后就成為明軍的重要武器,連騎兵隊都有裝備。

  眼下明軍重炮尚在后方運輸,眼下明軍營中能稱得上炮的也就這樣虎蹲炮了,而在火炮沒有齊備之前,李如松是絕對不會強攻平壤的。

  盡管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上來看腰射的三眼銃的一種落后的武器,不過他短時間內持續的火力輸出確實是眼下流行的火繩槍所不具備的。

  在加上有虎蹲炮的設計,日軍甚至都沒有摸到明軍營壘之前就付出了百余人傷亡的代價,狼狽的逃回了城內。

  盡管日軍盡快的將受傷的友軍和尸體帶回城內,但是天亮之后明軍依舊在城外檢獲首級20余枚。

  與明軍這邊順利擊退日本不同的是,南邊8000朝鮮軍在3000日軍的突襲之下被殺的大敗。

  由于夜色太深,在邊上正陽門不放的祖承訓根本不敢支援,天亮后配合朝鮮將領收攏軍卒才發現,昨夜夜襲就讓讓8000人的大軍陣亡、逃亡者十之七八。

  李如松深感朝鮮軍戰力的低下,無奈只能將其放置到了二線陣地,以防再次被日軍突襲。

  接下來兩邊又開始了一番爾虞我詐拖延時間,李如松在等后方火炮運抵平壤,而小西行長是因為他已經向黃海道豐臣秀勝和京畿道的豐臣秀次求援。

  信件中他聲稱有20萬明軍南下,已經被自己阻斷在平壤,需要后方援助才能全殲敵人。

  將明軍軍力夸張到20萬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戰功,同時讓人覺得自己真的很艱難。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這句20萬明軍卻把豐臣秀勝下了一跳。

  別看明軍沒來之前這人嘴巴狠的不行,但是在黃海道被朝鮮義兵折磨了小八年之后,他早就不是剛剛入朝時候的英武少年。

  如今聽聞明軍20萬南下的豐臣秀勝,不僅沒有北上支援小西行長,更是直接從鳳山撤到了開城,這里已經是黑田長政的布放地,可是他依舊沒有停下,繼續撤回到了王京找他的兄長秀次去了。

  其實他起初還不愿意相信這個數字,派家臣武士出去探查情報,誰知這個家臣武士也是一個慫蛋,出城繞了一圈便謊稱明軍10萬已圍黃州。

  黃州是黃海道兩大主城之一,就在鳳山以北30公里處,聽聞明軍已到左近的豐臣秀勝大驚失色,認為平壤與小西行長已經一戰而沒,隨即帶著大部隊棄守鳳山南逃。

  但是他這一撤不僅把平壤的小西行長賣了,還把駐守黃州的島津豐久等3200人出賣了。

  】

  他們根本沒有得到撤兵的命令,主要還是豐臣秀勝認為明軍已經包圍黃州,即便派人也通知不進去了。

  誰知這個烏龍越滾越大,不久之后駐守朔寧的大友義統遇到一伙朝鮮義兵,因為打著明軍的旗號,再加上很多人身著紅褐色棉甲,被其誤認為明軍是從咸鏡道而來。

  他自然認為咸鏡道的加藤清正和花房正幸已經戰死,直接棄守朔寧城后也逃向了王京,被義兵兵不血刃的收復了朔寧,切斷了黃海道與咸鏡道的聯系。

  日軍在為了應對明軍在王京以北修筑有兩道防線,開城、朔寧、漣川便是第一道防線,分別由黑田長政、大友義統和吉川元長守備。

  坡州、積城、麻田、永平、揚州則是第二道防線,由豐臣秀次和小早川隆景親自駐守。

  大友義統直接從朔寧撤走,使得第一道防線直接出現了破口,更是切斷了漣川與開城之間的聯系,想要聯系只能通過麻田、經積城、長湍才能通知開城,戰略層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關鍵是不久之后吉川元長來報,占領朔寧的只有2000朝鮮兵,已經被他擊退,這就讓大友義統的面子丟到姥姥家了。

  眼下正是用人之際,再加上前有豐臣秀勝從鳳州南逃,豐臣秀次也不好只懲戒大友義統,隨即交代他要嚴守朔寧之后,又將他派了回去。

  至萬歷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文祿元年十二月八日,明軍的火炮終于運抵平壤城前線。

  明軍的火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既有后裝的佛朗機炮和無敵大將軍炮,雖然由氣密性的原因射程只有百步,但是在裝填散彈之后卻能覆蓋60米寬的截面。

  還有重3000斤的神威大將軍炮,以及重7000斤的紅夷大炮,這些都不是可以輕易隨軍移動的火炮,需要專門派人通過車子由馬匹運到前線。

  與火炮一起送到前線的,還有明兵部簽發的懸賞狀。

  只見上面寫道,凡是能擒斬豐臣秀吉、豐臣秀次、小西行長這三名倡亂元兇的,每個人賞銀1萬兩,封伯世襲。

  若是可以擒斬豐臣秀家、豐臣秀勝、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宗義智等小頭目的,每人賞銀5000兩,封世襲指揮使;擒斬日本島內偽倭皇來獻者,封日本郡王。

  其他小雜魚各有對應的賞賜。

  與歷史上的封賞狀不同的是,此次萬歷特別點名“偽倭皇”三個字,很顯然是秀家書信中對日本的統治結構中提到天皇有關。

  在明朝君臣的心里,這個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那就是北京城的大明皇帝,你小小的倭國僭越稱敵就是不該。

  這份封賞狀后來被秀家看到,他不由的啞然失笑,暗道自己人都沒在朝鮮憑什么自己就上了榜了?

  自己怎么說都算是對明友好人士吧?

  關鍵是你懸賞我就算了,但是為什么給我定的賞格這么遜,居然排在豐臣秀次和小西行長之后?

  我不服啊!我不服!

  當然秀家也從這份懸賞狀上看出來了這次萬歷皇帝是真的認真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