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備前宰相 > 第八十三章 壬辰倭亂(16)第一次平壤之戰(下)
  至6月底,大明向朝鮮投入的兵力不過3500人,這么點人在朝鮮君臣眼中根本不能與倭寇抗衡,然而此刻大明朝廷是鐵了心一定要拖下去了,不論朝鮮怎么請求派兵都只是給出模棱兩可的答復。

  然而,遼陽副總兵銜的祖承訓卻不這么認為,他自持勇武,因此過去一直和人高馬大的蒙古、女真部落作戰,因此看不上身材瘦弱如猴子的日軍。

  祖承訓的出身并不好,宣德五年(1430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筑成當年,原籍南直隸滁州的軍卒祖慶因為在淮西活不下去才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至此祖氏開始在遼東繁衍。

  因為出身的問題,祖承訓此人很迷信,此前又一次隨李成梁出戰女真前,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他此次會有大富貴,時祖承訓不以為然。

  祖承訓此人是李成梁家丁出身,雖然早有勇名,不過在眾人皆悍勇的遼東軍中也不是非常顯眼。

  但是此戰中他斬殺一名諸將束手無策的悍勇胡將,他也因為膽略過人且驍勇善戰為李成梁看重,加封其為副總兵,正式開始了祖家明末升級副本。

  回去之后他便將那名算命先生接到身邊以禮相待,此次出征朝鮮他也將其待在身邊。

  據他的推算說7月初7是大勝的好日子,祖承訓對此深信不疑。然而彼時正是朝鮮的雨季,朝鮮已經接連下了好幾天的雨了,道路濕滑泥濘不堪,并不適合騎兵作戰。

  作為朝鮮都體察使的柳成龍和朝鮮都元帥的金命元都勸說其不要進兵,但是祖承訓卻不以然,甚至說“3萬遼東鐵騎足以破10萬韃子,我這3000兵馬難道連2萬倭寇都解決不了嗎?”

  彼時的大明確實有資格自信,但是沒想到“3萬遼東鐵騎破10萬韃子”的口號,在50年后竟然被大清反過來利用,喊出了“女真滿萬不可敵”的宣傳,反過來嚇唬起明軍來。

  恰逢此時,朝鮮官員們又開始作死。

  朝鮮平安道順安郡郡守黃瑗傳來消息,聲稱平壤的日軍南下調走了大半,留在平壤的部隊不過千余,平壤城頭甚至已經看不到日軍了。

  縱觀兩次萬歷朝鮮之役,你會發現朝鮮的上層官員總是怕自己的國家死的不徹底,在軍國大事上忽悠起上面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要知道順安郡緊挨著平壤,本就是平壤的衛星城,照理來說他們獲得的情報應該是最準確的,可是卻在這個時候向李昖提供了錯誤的情報,其中的緣由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事實上,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是目前日軍中最突出的部分,其后面黃海道黑田長政的第三軍團尚未掃清寰宇,加藤清正正與花房正幸一道負責咸鏡道的掃蕩工作。

  由于小早川隆景、蜂須賀家政受困晉州,使得原本負責掃蕩忠清道即可北上的福島正則不得不承擔起對全羅道的清掃任務,不能及時北上填補京畿道的空缺。….而作為總大將的豐臣秀次和第九軍團總大將的豐臣秀勝,因為晉州的問題還沒有北上京畿道。換句話說,現在的京畿道內是沒有一只成編制的日軍的。

  這就直接導致日軍在京畿道出現了權利真空,這就使得京畿道地區的義軍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現在負責王京駐守的是大村喜前1000人,根本沒有余力管周圍的城市。面對這樣的情況,小西行長和松浦鎮信商議,讓有馬晴信和五島純玄領著3000兵力南下,支援孤城漢陽。

  這或許就是黃瑗所報有大股日軍南下的信息出處,至于城頭看不到日軍,則是因為這幾日來連日大雨,大部分日軍都沒有上城駐守的緣故,誰承想就鬧了這么大的一個烏龍。

  由于后方糧道被斷,黑田長政和小西行長對平安道和黃海道的攻勢已經放緩,要不是有豐春家船隊通過海路將補給送到咸鏡道,恐怕連花房正幸、加藤清正都得餓肚子。

  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一直是此前日軍對朝作戰的主力,忠州之戰雖然得勝,但是面對的是朝鮮最精銳的8000禁軍,損失還是不小的。

  而之后的臨津江之戰,大同江之戰都有一定的損傷,眼下在平壤城內的部隊雖然沒有只剩千余這么夸張,但是也已經不足萬數了。

  但是平壤城內有小西行長收攏的朝鮮仆從軍3500名,這些人打硬仗或許不行,但是順風仗還是當其力的。

  然而對于這一切祖承訓并不知情,黃瑗的情報讓他覺得正應證了那位仙人的話,隨即力排眾議決定從義州出陣。

  人家大明天兵都出兵了,作為麾下的朝鮮怎么好意思讓人家自己去呢,金命元無奈只能組織了一只3000人軍勢與祖承訓一同南下。

  然而當祖承訓趕到順安西北的嘉山時候,遇到了一些從南逃向北方的朝鮮人。

  當聽聞他們是從平壤城內逃出來的時候,他便向他們詢問南方的情況,主要是平壤城內的情況。

  來人答復道“城內糧食已經不足食用,日軍強征我等糧秣,還將我等賤民全數趕了出來。”

  朝鮮逃民的答復無疑給了祖承訓一劑強心劑,在他看來這是日軍后路被阻斷,軍糧運不上來的表現,這更加堅定了其奇襲平壤的決定。

  可是等到其到了順安,卻從己方的探子這邊得到情報說城內最起碼還有萬余賊寇,并不是順安郡郡守黃瑗所報的不足千人。

  照理來說此刻明軍只有3000眾,雖然都是騎兵,可是城內的日軍足有萬余人,人數是明軍的兩倍。

  而且日軍坐擁平壤地利,就算身體素質存在差異,把門一關還不能阻擋你大明的攻勢嗎?

  因此聽到這個情報的麾下部將無不勸說其放棄襲擊平壤的計劃,認為騎兵攻城是舍本逐末。我們的任務是盡可能拖延日軍北上的步伐,既然如此不如先固守順安,再尋機野戰建功。….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日軍騎兵數量不足,再加上體型上的絕對差距,遼東精銳鐵騎沖擊日軍步卒十拿九穩,但是這項提議被祖承訓拒絕了。

  在祖承訓看來,日軍擁有萬余眾卻不北上,就連臨近的順安都沒拔掉,恰恰應證了他們因為饑餓已經缺乏戰斗力了。

  眼下在平壤城內的不足萬余倭寇,而是萬余個軍功憑證,只要自己沖進城內便可立下不世之功。

  在開戰之前,他特意又一次詢問了跟在自己身邊的大師,得到的答復之后,他便下令明軍次日破曉便開始攻城,攻破平壤之后再吃早飯。

  7月6日夜,天氣并沒有如4日、5日那樣放晴,平壤這邊又開始下雨。面對這種情況麾下千戶郭夢征等人又一次勸說祖承訓放棄計劃。

  但是已經被大師忽悠瘸了的祖承訓,再加上日軍缺糧的情報,讓他對此戰的勝利堅信不疑,因此他強令諸將做好出戰的準備。

  7日一早天氣依舊沒有放晴,由于下雨的緣故,平壤周圍的山谷起了一些霧氣,成了明軍絕好的掩護。

  歷史上對于這段歷史的描述有些差異,朝鮮的官方食療《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認為祖承訓之敗是因為被日軍提前探明了情報,這才在平壤城內中了埋伏所致。

  而明人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則認為是連日下雨使得明軍騎兵馬蹄受損,再加上日軍主動襲擊安營扎寨的明軍時候,人人佩戴面具,馬匹都帶著、、面具驚嚇到了明軍士卒這才導致的潰敗。

  而朝鮮都檢查使柳成龍在自己的《懲毖錄》中明確記載,根據前方潰卒的回報,日軍對于明軍突襲平壤起初是準備的。

  彼時朝鮮的外戚,李昖的小舅子兼女兒的親家,朝鮮兵曹佐郎樸東亮在記錄壬辰倭亂的《寄齋史草》中,甚至記載明軍用大炮轟破平壤城門發動襲擊的記錄。

  這一點與日本史料《豐太閣征外新史》和《大日本編年史》的相互應證的。唯一的疑問是,下雨天明軍是怎么讓大炮激發的呢?

  在《豐太閣征外新史》和《大日本編年史》中都有日軍對于明軍的襲擊毫無防備,甚至日軍來不及披甲,松浦鎮信父子便與明軍短兵相接,松浦鎮信膝蓋中箭被救出來醫治的記錄。

  經過對比你就會發現,三方的歷史記錄中存在的矛盾究竟應該以哪一方為準。

  事實上日軍若是真的如《兩朝平攘錄》所記錄的,人人皆帶鬼面,馬匹也帶面具的話,很明顯是受到了口口相傳的評說的影響,又或者是在為明軍之敗強行挽尊罷了。

  后世很多文藝作品和游戲作品中(全戰幕府)對于戰國日本精銳的任務刻畫,也很多參考了這里,但是彼時的日軍裝備實在沒有這么富裕。

  你要說平壤城內的是秀家的旗本,又或者是秀吉的旗本或許會有面頰這種裝備,但是你要說小西行長和松浦鎮信的九州泥腿子們裝備得其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就有點冤枉人家了。….至于馬面頰這東西更是直到江戶才成為大名衛隊耍帥時候的主要道具。

  不過《兩朝平攘錄》畢竟是明人所寫的,多少有為明軍平壤之敗挽尊的想法。要是真的如實記錄,突襲平壤大敗而還,怎么凸顯明軍的英武形象?

  而且當時的人們更愿意相信擊退倭寇的明軍是完勝的,平壤之敗必然是來自卑鄙倭寇的突襲,誰又愿意相信,主動突襲而不勝的明軍,居然是后來將倭寇推下海的同一只呢?

  這一世小西行長第一軍團的情況比歷史上更差,京畿道出現權利真空,軍糧轉運的路徑直接斷絕,要不是小西行長在平壤周圍征糧,日軍恐怕已經陷入斷糧危機了。

  卻說7日早上的下雨確實給明軍提供了極好的掩護,日軍不愿意上城駐守,被拍上來的朝鮮仆從軍也都躲在了城樓內避雨。

  雨水落地的聲音成了馬蹄聲良好的掩護,以及周圍的大霧很好的遮蔽了身形,直到明軍抵達城下開始列陣的了,這才為日軍所知。

  隨著祖承訓一聲令下,明軍由爆破手使用炸藥炸開了平壤七星門,騎兵以云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平壤城內,日軍頓時亂作一團。

  (作者不能理解,下雨天為什么大炮可以激發,只能以炸藥破門的劇情替代了)

  駐守在此的朝鮮仆從軍根本來不及躲避就被明軍的戰馬狠狠踐踏在腳下,在祖承訓的指揮下,各騎兵千戶四散開來,向平壤城各處殺去。

  朝鮮軍隊敗了這么多場,難得有一場似乎的勝局,也都鼓起了勇氣跟在明軍身后向城內的日軍殺去。

  其實當看到城外明軍的時候,日軍已經有了反應,作為駐守在七星臺的松浦鎮信剛剛派人通知小西行長,自己就帶人前去堵門,很多士兵甚至甲胄多來不及穿,匆匆披在身上便出去應戰去了。

  朝鮮的平壤雖然名為陪都,但是城市界面非常的臟亂差,外城的地面都是泥地,再加上連日的陰雨使得城內宛如泥潭一般,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明軍騎兵的行進速度,給了日軍反應的時間。

  前文不止一次說過,日軍的主要作戰兵器是槍,并不是后世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武士刀。

  而長槍恰恰是騎兵的天敵,特別是在這樣狹窄泥濘的街道中,失去戰馬速度的騎兵,便由優勢轉變為了劣勢。

  繞是被數千日軍團團圍住,3000明軍依舊絲毫不覺畏懼。既然馬匹不足為用,士兵便從馬匹上下來,持槍與日軍步戰。

  有的士兵手中已經沒有了騎槍,手中只有戰刀、流星錘等武器,這種武器適合近身作戰,下馬之后會被日方騎兵針對死,因此不能下馬的他們只能騎在馬上左擋右支。

  祖承訓所在的3000明軍,都是從遼東挑選出來的精銳,所有人最起碼都有有一身皮甲,鐵片布面家著甲率也超過30%。….明軍仰仗著甲胄之利和個人的悍勇勉強與日軍在城內戰平。

  漸漸地松浦鎮信有些支撐不住,宗義智領著宗家軍勢前來支援,宗義智的領地很少,他所動員的軍勢很多都是日本浪人組成的。

  對于這些閑散的浪人來說,戰陣或許不行,不過在街道中亂戰卻是自己擅長的。可是就算是這樣,日軍依舊拿不下明軍。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雨漸漸停息,小西行長帶著麾下足輕沿著平壤外城城墻饒了過來,站在城墻上使用鐵炮向城內的明軍射擊。

  面對鐵炮的射擊,身著布面甲的明軍尚且可以保命,但是很多遼東騎兵身上穿的只是關外常見的鑲鐵皮甲,面對鐵炮的射擊打在鐵片上還好,若是打在接縫處鐵彈便將皮甲打破一個口子,收下這名明軍的性命。

  身上有甲胄的明軍尚且如此,都不提著甲率的朝鮮軍更不用說了,日軍都懶得將鐵炮射在他們身上,自有持弓眾向他們傾瀉箭羽。

  盡管明軍異常悍勇,游擊史儒奮勇督戰,千戶張國忠、馬世隆等人皆斬殺了十余名日軍,但是他們三人都逃脫不了被鐵炮打死的命運。

  祖承訓當然看到了城墻上用火器向自己軍士射擊的倭寇,盡管出羽士卒們舉盾庇護之下,他依舊想要讓人沖上城頭,將這群犯人的家伙擊敗。

  但是日軍據城而守,專門派人堵塞了攀城的樓梯,又派人專門守備在此,用石塊鄉下砸想要翻越障礙的明軍,明軍一時之間竟不能上。

  雙方從黎明戰至中午,明軍終于支撐不住,祖承訓在自己家丁的保護之下向城外退走,至于當初跟著明軍入城的朝鮮軍隊早就潰敗了。

  平壤之戰最終以明軍的戰敗收場,但是城內的日軍也不好受,明軍悍勇異常,往往1個明軍要2~3個日軍墊上性命才能討取。

  戰后經過統計,日軍共戰死1200余人,傷1600余人,其中光武士、浪人就有400余人,主要是松浦家的武士,松浦家經此一役算是將自己軍隊的脊梁骨打斷了。

  拒守城樓射擊的小西行長也不好受,光鐵炮就打炸膛了上百挺,為了幫助松浦鎮信和宗義智擋住明軍,自己也搭進去了好幾百人。

  除此之外各家的重要武士如秀吉派給第一軍團的監軍小野木公鄉的弟弟小野又六就戰死了,護衛其左右的豐臣旗本50人戰死了22個。

  小西行長戰死了1個弟弟,1個從弟,堺港豪商日比屋了珪通為了實現階級跨越,通了關系送進第一軍團的孫子日比屋晴助也戰死了。

  至于仆從軍光戰死的就有530余人,受傷200多人,要知道整個平壤仆從軍只有3500人,可以說七星門附近的仆從軍幾乎全軍覆沒。

  而明軍也不好受,光軍官就戰死了一個參將、2個千戶和一個游擊,戰后經過檢點發現,明軍共戰死了700余人,傷300余人,對于只有3000明軍的祖承訓軍團來說也已經傷筋動骨。

  至于那只人數相等的朝鮮軍,明軍才沒有精力去關心呢,不過更具后來朝鮮自己通報來看,戰死、逃跑了1300余人,后續共計收攏1500余人。

  眼見日軍從城內逃走,小西行長派出了一部分日軍想要追擊明軍并擴大戰果,但是反而被明軍反身回擊,日軍怎么都想不到逃走的明軍居然還能反擊,丟下200多級首級灰溜溜的逃回了平壤。

  平壤之役,由6000大明與朝鮮聯軍對戰12000日軍及朝鮮仆從軍,雙方戰斗半日,最終以日方的慘勝告終。

  .

  日月合明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