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閣 > 備前宰相 > 第二十七章 回顧蝦夷事(上)
  秀家對藤堂高虎這個姐夫是比較滿意的,一來他能力出眾,算是戰國末期少有的可以獨當一面的武士。

  二來現如今其在宇喜多家擁有2.1萬石知行,是家內新參眾筆頭,算是一方旗幟,將姐姐嫁給一個2萬石的大名秀家在面子上也還算過得去。

  最重要的是,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聯合。

  秀家需要通過婚約的紐帶將藤堂高虎綁在自己戰車上,不然以后即便有機會讓其帶兵出陣,秀家也不放心將這么多軍勢交到一個外人手中。

  而高虎也需要這樣一個政治聯姻,使得自己從一個外鄉人融入到宇喜多家家臣體系中去。

  長船貞親與明石景親,原本都不是宇喜多直家的家臣,在通過不斷的聯姻之后,現如今不也成為宇喜多家家老眾的一員了嗎?

  而對于藤堂高虎這樣的外鄉人來說,他與宇喜多家之間缺少一個紐帶。而蓮子就是這個紐帶,幫助他越過復雜的政治規則,直接以宇喜多家一門眾的身份參政,并晉升家老的席位。

  對于宇喜多家的譜代家臣而言,容忍新參眾上位本是就是一種妥協,秀家刻意回避涉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家老聯席會中去。

  但是這樣的局面必然不能長久,秀家必須在陳舊的家老眾中摻入沙子,而娶了秀家姐姐的藤堂高虎就是這個沙子。

  有了宇喜多家親藩一門這個身份作為掩護,也能讓那些將家老視作譜代家后院的武家接受這個現實,在不過分刺激他們的前提下,將藤堂高虎抬入家老格。

  對于蓮子而言,同意是被視作政治工具,與其遠嫁他國,受其他家族的氣,還不如嫁在家內當一個高高在上的公主,更何況相比吉川廣就,藤堂高虎明顯更像一個潛力股。

  綜上所述,秀家所安排的這個婚姻沒有一方利益受損,真可謂是一石四鳥的,互惠共贏的典范了。

  藤堂高虎在回去之后,面色明顯不一樣了,斗志也變得亢奮起來,引起了周圍其他極為新參眾的注意,主動上前詢問高虎“殿下找你什么事情?”

  只是這種涉及宇喜多家和蓮子公主清白的事自然不能在公開場合說,更何況這個事情只是秀家和自己之間交流的意見,禮法上面流程都沒走過,八字連“丿”都沒有,如何能被拿來說。

  于是藤堂高虎隨便胡謅了幾句“殿下找我商議伊予地方評定的事宜。”就此糊弄過去。

  實際上等到婚約最終確定被秀家公布出來的時候,秀家將自己親姐姐下嫁家臣的舉動著實嚇到了許多人。

  在藤堂高虎走后,秀家終于找到機會翻閱起了瀨戶家正送上來的《蝦夷攻略日志》。

  去年和今年都由于戰事的原因,使得秀家不能在每年年初的時候在岡山城與瀨戶家正碰頭。

  而瀨戶家正又因為洋流和信風的關系,每年定點定時往返,不能耽擱。

  這就導致秀家已經有兩年時間沒有親口聽取其關于蝦夷的報告了,但是秀家確實每年都有翻閱過他呈上來的蝦夷攻略日志,并會在其后附上內容作為回復交給他。

  去年一年,蝦夷地方的發展情況陷入了停滯,與去年并沒有特別的增長,這主要是秀家減少了領民的本地領民的遷移。

  畢竟現在的伯耆、因幡、贊岐、伊予四國,還有大片的土地沒有發開,領民都沒有主觀能動性去道偏遠的地方開墾新領。

  還是在秀家強制遷移日蓮宗和切支丹的前提下,才保證了每年5000人左右的遷移規模。

  根據瀨戶家正帶回來蝦夷去年的情報,宇喜多家的開拓隊目前只不過控制住了北海道后世石狩南部、日高西部和膽振大部的一塊區域。即后世苫小牧市附近地區。

  這塊地區選的其實并不好,當地沼澤遍布,即便是到了21世紀,這塊地區還有大片的區域用作于泄洪區,沒有進行有效的水利開發。

  但是這里卻是最靠近后世北海道中心地區札幌平原的登錄基地,秀家最初選擇在這里登錄的目的,就是期望以此為基地向札幌殖民。

  但是在其東北方卻有著不輸關東平原的十勝平原,這里的產量占到了后世日本糧食產量的1/10。

  只是現如今受限于小冰河期的原因,這塊北方的土地,對于秀家而言像一個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想要在那地方耕種可不就是事倍功半嘛。

  但是這塊地區并不是完全的無用。在是十勝北方與北見交界處,就是后世儲量極為豐富的鴻之舞礦山。

  這個礦山是僅次于日本·菱刈金山和佐渡金山的第三大金礦,雖然相比前兩個金礦儲量和產量有些稍遜,但是這座礦脈勝在存金礦脈埋藏較潛。

  傳聞即便是鴻之舞礦脈邊上的藻鱉川沿岸,拿著簸箕淘沙都能發一筆大財,大量的黃金隨著河水的沖刷被表露在河床之上,整個藻鱉川宛如黃金打造的一般。

  雖然以上表述有些夸張,但也足以表現鴻之舞礦脈埋藏較潛,產量極大的特點,在開采的第一年就產出了1噸金10噸銀。

  在其開采的58年中,有官方記載的數字就已經開采出了73噸黃金,更別說邊上子礦被人撕挖盜采的情況,實際開采量只會跟大。

  要知道在當時日本的北海道,可不比日本其他地區,這里是當時日本罪犯的流放地,后世更是直接采用朝鮮礦工進行挖坑。

  這些人的人命最不值錢,日本政府也是直到二戰結束之后,才開始在鴻之舞加大投入,裝備工業采礦設施。

  換句話說,在鴻之舞開采初期的年產1噸左右黃金和10噸左右白銀,全是憑人力開采而出。

  僅僅是這些金銀就相當于日本80萬貫左右的等價銅幣,換算成知行幾乎等于一個德川家康時代關東八州的知行產出。

  如何不讓人眼饞。

  谷</span>秀家在去年就講自己的所繪制的蝦夷地圖交由瀨戶家正,關于其中領國的劃分,秀家在參考了后世日本對其的劃分,去掉千島群島之后劃分為蝦夷11國,當然名字略有改變。

  分別是:松前國(渡島)、后志國、膽振國、日高國、石狩國、十勝國、釧路國、根室國、天鹽國、上川國、北見國。

  沒有邊界完全按照后世北海道11國進行劃分,其中石狩國被一分為二,西部為石狩國,東部為上川國,將松前藩與渡島國進行合并,合稱松前國。

  秀家劃分的天鹽國,包括后世上川綜合振興局北部,即后世士別市盆地以及北見過西北部的宗谷綜合振興局地方,換句話說將北海道的西北角全部劃入天鹽國領。

  而北見國的領地被大幅縮減,去掉了后世地圖上西北角長長的小尾巴,當然北見最重要的鴻之舞礦山依然涵蓋在內。

  秀家在地圖上也標注出了期望蝦夷奉行所優先拓展的地塊,其中就包括日高、膽振、石狩和北見四國。

  明治五年(1872年)對北海道進行勘地之時,志后國以265,石一騎絕塵,即便是北海道南部已經開發了300年的的渡島(松前藩)都無法比上。

  但是這里距離涵館太近,秀家本著隱藏實力的想法還是決定不要過早的和當地大名蠣崎家進行往來,就怕這人嘴巴沒門,把宇喜多家在北海道還有領地的事情告知了秀吉。

  而且要知道志后國多山地,即便如此依然產出26萬石,與其相比,日高、膽振、北見、天鹽幾國在開發之后石高數應該與其相當。

  而作為后世產量基地的石狩、上川、十勝、釧路、根室五國他們的糧食產出無疑于將會倍之志后國。

  要知道北海道中部的石狩振興局、空知綜合振興局內的平原地區和上川綜合振興局內的盆地地區是日本重要的稻米種植區。

  根據明治十五年(1882)開拓使被廢止時候的統計,石狩振興局有物産高235,石,有人94,577人;空知綜合振興局有物産高187,石,有人76,043人。

  這兩個加起來就是秀家規劃的石狩國面積,合計不下40萬石的知行,即便放在日本本州島上都是妥妥的上國。

  上川綜合振興局以301,046石,人口129,132緊隨其后,是北海道當時少有的大國。

  十勝、釧路、根室幾國由于開發較晚,數據失真嚴重,在明治十五年(1882)最后一次統計中,十勝僅有35,578石,釧路88,,根室55,。

  這三個后世日本的大糧倉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設施改造,關于他們完全開發后的數據我們只能進行估算,大致與石狩、上川兩國不相上下。

  畢竟在當時,即便是原版的天鹽國,因為開發較早的緣故,都已經有98,石的知行了。

  根據瀨戶家正今年送回日志上的最新消息,他們已經在秀家劃定的備見國北部后世紋別地方開拓了殖民地。

  之所以選擇后世更加適宜耕種的北見南部綱走、湧別地區,完全是因為這里沼澤遍地,開拓沼澤地的付出遠比河流沿岸要多的多。

  縱使這里在后世有著北海道最豐富的水利資源,秀家都不愿意讓寶貴的開拓者在這里浪費時間。

  即便是已經被開發的日高國東南部,都因為沼澤的原因被秀家叫停了開發,轉而繼續向北方的石狩、上川開拓。

  第二個原因就是秀家期望盡早的開發鴻之舞礦山。而紋別邊上藻鱉川就是最好的標志物,沿著藻鱉川向西南方搜尋,就能發現在后世遠輕町的舊丸瀨布町南面的元山礦山。

  根據瀨戶家正的報告,他們在去年夏季在紋別建立基地,根據在苫小牧的經驗,選擇在距離海岸8km,并且背風的富美地方修筑城砦,取名紋別城。

  由于開拓時間較短,他們還來不及開拓田地,這里的物資還需要南方玄珠城提供。

  但是他們已經藻鱉川中發現了金砂的存在,準備在今年開春冰雪消融之后開始淘沙,預計每年能給殿下獻上金判百兩左右。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秀家讓他們過早的開拓北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拓荒。

  要拓荒石狩和上川有的是良田給他們開墾,再不濟去十勝、釧路都比這里要方便的多。

  秀家之所以讓他們盡早登錄北見的目的,就是為了鴻之舞礦山。既然已經在藻鱉川中發現了金砂,那么沿著藻鱉川而上發現元山礦山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等到元山礦山開采之后,每年能為宇喜多家提供近千斤的黃金和逾噸的白銀,這就是相當于1萬兩黃金和十萬兩左右的白銀,這錢賺的不比在關東種田得勁嘛?

  至于日高、膽振兩國的開發,由于秀家的刻意叫停已經陷入停滯,現如今兩國依然只有6城,物高產出分別為4.8萬石和2.7萬石。

  以玄珠為首的蝦夷奉行所將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向北開拓上面,現如今石狩地方的開拓已經建有千歲、青葉、長都、安平、瑞穗、追分七城。

  其中長都、瑞穗、追分三城是歸附的阿依努部落在宇喜多家幫助下修筑的城池,他們已經在蝦夷奉行所的干預下從漁獵轉變為農耕,并且和大和民族的百姓進行了融合。

  三城的城主分別是當地阿依努族的領袖,并直接以三城為苗字給自己起了日本名字。

  這三個城內大和民族的比例不高,但是有部分領民選擇在當地和阿依努族女子聯姻。

  原本在西國連老婆都討不到的低賤農民,到了蝦夷竟然有部落酋長搶著送老婆,人人都娶了4個老婆以上,每年冬天大雪封山無事可做的時候,就在特制的防風窩棚里造人。

  泉鄉、千歲、安平、三城是三個融合城,城內阿依努人和大和人對半開,城主都是宇喜多家當初遷移過去的武士。

  這些原本在宇喜多家內只有一個小村子幾十石知行的低級武士,到了蝦夷國人均躍升成為百石千石的中級武士,更有甚者領有一城千石知行。這是他們當初在備前等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